汉口学院师生探寻油橄榄与香菇的“绿富”密码

近日,汉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矜归郧·筑梦乡兴”社会实践队走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郧阳区,聚焦当地产业驱动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范式,开展专题实证研究。实践队系统解构油橄榄产业在石漠化治理、产业链构建与农户增收中的耦合机制,聚焦油橄榄和现代化香菇两大特色产业,探寻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绿色密码。

油橄榄:石漠荒山披绿生金的奇迹

实践队首站便攀上郧阳区大尖山,实地考察曾经的荒山如何变身为郁郁葱葱的“东方橄榄园”。面对层叠梯田上的橄榄林,师生们通过走访农户、企业负责人和技术员,深入了解了这场绿色变革背后的科技力量:2018年起,在带头人朱瑾艳引领下,通过引入耐旱油橄榄品种,综合运用土壤改良和精准滴灌技术,硬是在贫瘠的石漠化土地上开辟出生机。短短四年,这片橄榄园年产鲜果超3000吨,带动周边1400余户农民显著增收,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探寻油橄榄扎根郧阳的“基因”,团队专程参访湖北省油橄榄产业技术研究院。他们梳理了一段跨越甲子的“绿色接力”:1964年,从阿尔巴尼亚引种的油橄榄苗中,400株落户湖北,肩负守护丹江口水库“一库清水”的重任,在科研人员发现郧阳气候与地中海橄榄产区高度契合后,历经“三起两落”的艰辛探索,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最终推广种植64万株。

香菇产业: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之路

在龙韵村及周边区域,师生们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访谈、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了该村在党建引领下,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实践。团队成员行走在整洁的村道上,与村民亲切交谈,感受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在香菇基地内,从菌棒自动化生产、智能化温控养菌棚,到高效节能的烘干车间,科技的力量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团队成员顾佳、苏清烨、李玉玉等详细询问了产业规模、市场销路、联农带农机制及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他们与企业深入交流如何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打造区域品牌。“课本上讲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印证。小小的香菇,背后是庞大的产业体系和科技支撑。”成员李玉玉感慨道。

青春实践:将智慧与汗水融入绿水青山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了科技赋能生态治理、产业振兴乡村的蓬勃脉动。”实践队长江雅韵在总结中说道。调研期间,团队成员坚持每日整理笔记、汇总数据、讨论分析,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素材。大家纷纷表示,将积极宣传推广郧阳经验,呼吁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广阔天地,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花志伟、冯露、曹亚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