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拂过油橄榄树坚韧的叶片,雨后山林与橄榄果实的芬芳沁人心脾。在郧阳区的这片土地上,作为汉口学院“青矜归郧·筑梦乡兴”实践队的一员,我亲历了一场触及灵魂的理论印证与实践洗礼。我们深入这片热土,试图解码一颗小小橄榄背后的宏大叙事——关于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洪流。
生态治理的辩证法
2018年,带头人朱瑾艳引进耐旱油橄榄品种,源于对本地环境(如与地中海气候相似性)的深刻认知与尊重。而土壤改良与精准滴灌技术的应用,则是最直观的“科技赋能”——它弥合了自然禀赋的不足,变劣势为优势。
短短四年,荒山变绿洲,年产鲜果超3000吨,惠及1400余户农民。这转变,正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有力实证。亲眼所见的“绿富同兴”,比任何课堂讲授都更深刻地烙印在我心中。
乡村振兴的“橄榄样本”
深入橄榄园,与农户并肩除草,汗水和泥土的气息交织,是最接地气的课堂。那位大叔朴实的话语:“日子比以前强多了!”——这七个字,是乡村振兴战略最生动的注脚。土地流转租金、园区务工工资、关联企业(如湖北鑫榄源)就业机会、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油橄榄产业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持续的富民增收体系。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在郧阳,油橄榄产业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绿色引擎:它不仅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守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生态的坚实屏障;更通过主题观光园实现三产融合(种植、加工、文旅),形成“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郧阳样本”,激活了乡村经济生态圈。
在时代沃土上书写答卷
队长江雅韵的感慨道出我们的心声:“实践,让我们触摸到了时代跳动的脉搏”。白天走访调研,夜晚整理笔记、分析数据。接下来,我们将以严谨态度撰写报告和政策建议,力求为郧阳乃至更广袤乡土的发展贡献基于观察与思考的“青年方案”。
那颗沉甸甸的橄榄果,仿佛浓缩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绿色发展的密码。郧阳的橄榄林,已在我心中种下一颗信念的种子:我们青年一代,定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智慧和汗水,共绘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