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菌棒“重生”为有机肥,塑料瓶“织”就低碳袜,青年学子在鄂西北乡村绘就生态与经济共荣新图景。近日,汉口学院“青衿归郧·筑梦乡兴”绿色发展实践团走进十堰市郧阳区,以青春视角开展了一场富有深度的田野调查。学子们穿梭于绿色乡村、特色产业基地与智能工厂,不仅记录下生态优先理念的鲜活落地场景,更尝试从微观实践中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郧阳经验”。
龙韵村:绿色认同与内生动力——环境治理的社区基础
当实践队来到龙韵村,这里整洁的环境和村民自觉的环保行动构成了绿色乡村的日常图景。“马路整洁,环境越来越好。”村民朴实的话语道出村庄变迁。小店经营者虽自谦参与活动不多,却将“节电节水”深植生活:“村里常提醒,小事我天天做。”这揭示了环境行为的养成机制:持续的宣传教育最终内化为个体的日常习惯,形成社区层面的绿色文化氛围。一家餐饮店老板向队员易慧展示了绿色经营细节:无烟炭烹饪、废水浇花、坚持垃圾分类。“环保不是负担,是习惯。”老板的话印证了绿色发展理念在基层已从认知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棉伙棉伴:绿色创新驱动——传统产业的可持续转型
走进湖北棉伙棉伴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棉伙棉伴”),科技为传统袜业染上浓重“绿”意。夏厂长向队员重点介绍了核心产品——再生纤维袜。
“原料主要来自回收的PET瓶和纺织边角料,”夏厂长说,“每吨再生纤维可比原生纤维降低约70%碳排放。”这一做法深刻体现了“源头减量”和“资源再生利用”的可持续原则。其意义不仅在于显著的碳减排贡献,更在于为资源依赖型传统产业提供了绿色转型的清晰路径。这一理念与谭家湾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菌棒循环利用异曲同工,共同指向了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
谭家湾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园:循环经济闭环——生态价值的产业转化
在谭家湾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园,学子们目睹了循环经济理论的生动实践。灵芝产业构建的“绿色闭环”令人惊叹:废弃菌棒经高温处理“变身”有机肥,反哺土壤,完美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
“灵芝切片、灵芝茶等深加工产品,与再生纤维袜子、橄榄精油洗浴用品同台展销。”队员李玉玉在调研中发现,这不仅仅是产品的陈列,更是一种产业共生模式的直观展现。跨产业的技术与原料共享(如废弃菌棒资源化、农产品深加工),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构建了区域性的“产业生态网”。这种融合不仅降低了环境负荷,延长了产业链条,更显著提升了产品的生态溢价和市场竞争力,将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园区展柜中的联名产品:融入灵芝成分的保健袜、经橄榄油衍生品柔顺处理的天然棉袜。这些跨界融合的创新产品,本质上是区域绿色产业链协同和价值链整合的结果。它将郧阳本土农业资源(灵芝、橄榄)的价值链成功延伸至工业制造领域,创造出融合生态、健康、科技元素的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市场新宠。
青春答卷:理念传递与未来图景——绿色发展的代际接力
从龙韵村社区层面的环境行为养成,到谭家湾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间的循环共生,再到棉伙棉伴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创新,郧阳大地上蓬勃生长的绿色脉络,被青年学子一一丈量、解码。
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青春答卷:一方面,通过亲身实践,绿色信念在他们心中扎根抽芽。另一方面,学子们作为观察者、记录者和未来的建设者,其调研成果为更广泛地区提供了借鉴。
当青年一代将绿色发展的种子从郧阳带回更广阔的天地,并立志将其融入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一幅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循环经济为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绿动未来”壮阔画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