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革命老区新名片:郧阳区南化镇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深秋清晨,天高云淡。从郧阳城区一路向东北,沿着新修的郧白公路,驱车40余分钟,便来到了滔河水畔、风景如画的革命老区南化塘镇。

日新月异的南化塘集镇

近年来,南化塘镇依托丰厚的绿色资源、红色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着力抓实干部作风、产业培育、生态文明、共同缔造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生态大镇、红色名镇、袜业小镇建设,不断构建革命老区发展新格局。

秉持生态理念 建设生态大道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进南化塘镇青岩村,鹅卵石铺垫的入户小路,家家户户整洁的小院,潺潺流水声穿村而过,各类小品景观随处可见。

“这些变化得益于2018年的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全村老百姓也非常支持,环境好了,群众住得也舒心,邻里关系也慢慢融洽,村上工作开展也顺手了......”青岩村党支部书记罗士红如是说。

农旅融合的南化塘镇桑葚产业园

近年来,南化塘镇依托党建赋能抓生态保护,抓人居环境整治,以基层组织为动力引擎,不断还原乡村本色。该镇采取“支部在前、片区作战、全镇动员”的工作方式,一手抓景观提升,抓好村旁、路旁、宅旁、沟旁“四旁”绿化,并整合利用空闲地、插空地等,完善活动广场、体闲游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一手抓内涵深化,决不搞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的大拆大建,并善于注入生态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重保护乡村传统风貌、历史文化、山体水系,全方位展现人人向往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同时,宣传引导群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环境卫生红黑榜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永驻乡间。

“我们采取两手抓,一手抓群众的意识转变、习惯培养,一手抓基础配套、环境改造,目前,正在实施的滔河、兆河水美乡村项目,就是从根本上提升集镇区域及中心村的环境面貌。不出两年,这里将会成为山美水美、游客络绎不绝的乡村休憩打卡地......”南化塘镇党委书记罗永波说道。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红色名镇

穿过人口聚集、商贸繁华的南化塘集镇,沿着玉皇山下的盘山公路,来到了玉皇山村村民朱全才家门前的小院。朱全才今年85岁,从中原突围玉皇山战斗到土地下放到户再到乡村蝶变,老人见证了革命老区的“酸甜苦辣”。

新修建的中原突围玉皇山战斗纪念馆

从朱全才老人家门口向上望去,近在咫尺的就是玉皇山顶,当年战斗的激烈场面,老人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却。作为战斗的见证者,朱全才认为如今生活的土地是一片血染的沃土,而上面的红色是老区应有的底色。

“每年清明前后,我就会带着家人,绕着玉皇山顶周边,祭奠当年牺牲的战士。为了突围战斗,许多十八九岁的年轻战士前仆后继地倒下......”朱全才老人哽咽地说道。

铭记来时的路,走好当下的路。2020年,玉皇山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为最真实地还原中原突围玉皇山战斗,复原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在南化塘战斗过的革命遗迹,南化塘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不断收集完善历史资料、实物,建设中原突围玉皇山战斗纪念馆、战斗遗址公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文化永驻人们的记忆深处。

美丽乡村

如今,南化塘镇持续发挥党建引领、群众主体作用,紧紧围绕红色文化宣讲、战斗纪念馆参观、寻找红色印记等,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理念,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打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红色名镇。

发展特色产业 建好袜业小镇

“以前在沿海城市打工,每个月收入有五六千元,除去各类开销,每年攒不了多少钱。如今,在家门口袜厂做挡车工,每个月收入四千多元,开销小,家里的老人小孩都能照顾到……”袜业工人郭小娟欣喜地说道。

一片繁忙的南化塘镇高标准袜业生产车间

作为传统农业乡镇,2018年起,南化塘镇转变产业思维,抢抓产业扶贫机遇,坚定发展袜业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推介该镇人力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最终赢得了客商的青睐。几年来,该镇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由最初的几十台袜机、二三十名工人发展到现在拥有上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织造、缝头、定型、包装全产业链齐备的袜业产业。

该镇按照“集镇-中心村-加工作坊”的模式,在集镇建设袜业产业园,引进十堰市迦娜针织有限公司,去年8月该公司二期项目投产,袜机增至500台,成为该镇袜业龙头企业;在玉皇山、黄柿坪、马纵岭、江湾等交通便利的中心村开办新厂,建设袜业车间;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关帝庙、化山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袜业定型作坊、包装作坊。目前,该镇已初步形成以集镇为中心、以石南路-郧白路中心村-红色旅游村为线、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样板的袜业产业片区。同时大力拓展线上线下袜业销售,通过网红直播带货、微商店铺等,发展线上店铺6家,日销售袜业产品2000余单。2021年南化塘镇实现袜业产值1.2亿元,创造外汇1800余万美元,累计带动15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鄂西北袜业小镇雏形初现。

错落有致的南化塘镇泉水鱼养殖基地

与此同时,南化塘镇紧抓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了200万只蛋鸡、500余亩泉水鱼养殖产业。依托桑葚产业链,建设300余亩桑葚产业基地,形成了桑葚果、桑葚酒、桑叶茶、蚕丝被等一系列桑蚕制品。

昔日,红色南化塘驻留人们的记忆深处;如今,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焕发出崭新容颜。道路畅通了,城镇漂亮了,街道整洁了,产业兴旺了,人民幸福了,南化塘镇不断描绘着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美好画卷。

(作者:王庆 兰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