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秸秆是农民做饭的燃料、家畜养殖的饲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年被农民当成了废弃‘垃圾’。”“真头痛,每到收获季节,咱村组干部像消防队员一样,急的骑着摩托车家家户户做‘禁烧’宣讲工作,好话说了一大堆,但仍然有农户在地里给焚烧了。”“难呀!眼看着夏收又开始了,又要忙着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这‘烦心事儿’啥时间消除呢?”
4月19日,区政协“秸秆‘禁烧’暨回收综合利用第一调研组”在柳陂镇协商座谈会。调研组成员、住地委员在视察养殖大户、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后,与区直部门、镇政府相关领导及市场主体、村干部代表围坐一起,聆听着“村官”们倾吐秸秆“禁烧”的烦心事、愁肠事。
4月初,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点题赋予区政协把“秸秆‘禁烧’暨回收综合利用”作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要求限期在5月上旬前“交卷”。
党政“点出题”,政协“解好题”。为确保“点题”“答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连日来,区政协组织2个调研组分赴行业关联部门、乡镇村组、市场主体展开调研。期间,组织住地委员以场院会、座谈会等“微协商”形式,邀请区直部门、地方政府相关领导与市场主体、村组干部、群众代表面对面协商“碰撞”。
“‘禁烧’,不能停滞在‘堵住不烧’上伤脑筋,要在‘用’字上动脑筋,试想将农作物秸秆作为第一产业,将其回收作为第二产业,综合利用、转化增值加工作为第三产业,通过‘三产’融合发展,能否促成一个多方共享、互惠互利的‘绿色产业链’?”协商座谈会现场,区政协副主席、会议主持人李涛的一番话,顿时将会场氛围推向高潮。
“这的确是个利益均沾、一石多鸟的好路子!”高岭村书记王进爽朗的话语刚落音,眉头紧锁的亮子弯村书记孟士虎若有所思地提出:“高效协同运行的组织构架怎么建立,如何将各方利益‘捆绑’起来,是下活秸秆‘禁烧’、水质保护、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收、“一盘棋”的关键所在。”
委员们接过话茬,纷纷打开话匣子建言:“建立利用生产企业+自然村合作社组织+经纪人划片定点收购+农户自主出售模式。”“秸秆利用的生产企业应合理确定不同品种分类的收购价格,并提前公开、公示。”“建议由‘村两委会’为主体,负责协调收购网点选址、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招引有经济实力的能人为一方回收经纪人。”“经纪人应与企业签订回收生产合作合同,建议‘村两委会’应提前预估匡算季节秸秆产量。”“经纪人的确定应民主推选,人选应公道正派、吃苦耐劳、协调能力强、农户认同度高。”
时间一点一点向前“走”,李秀永、李飞等村书记、市场主体代表又提出“一谷堆”问题,“村里土地分散、道路狭窄、有的家庭劳力偏弱,不利于回收,咋办?”“农户购买微型粉碎机、在田间地头自建秸秆还田利用沤肥池,能不能给予一定的补贴?”“能否扶持镇村成立农作物收割、秸秆打捆机械服务站,方便农民耕种、秸秆回收?”“农民利用秸秆发展种养业,能否纳入秸秆利用政策?可否享受产业奖补?”“秸秆加工利用能否享受农业电价补贴?”委员和区直部门、镇政府相关负责人逐一支招、回应。“土地不集中可予以回收补贴;道路狭窄可配套农田道路拓宽项目支持;对于劳动力年龄偏大的家庭,农户可将秸秆搬放置路边,方便经纪人派员收购即可。”“政府鼓励农户自购微型粉碎机、自建秸秆还田利用沤肥池,可享受补贴政策。”“镇村农机服务站建立,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可应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引进市场主体兴办。”“农民利用秸秆发展种养业,可纳入秸秆利用补贴、享受产业奖补、农业电价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自行将秸秆运往生产企业,置换生物肥,并享受运输补贴。”
“好!”“都是真主意、好办法,每一句都说在咱们的心坎上!”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市场主体、村干部代表连声叫“好”。
“本次协商座谈会收获颇丰。各方代表提出的问题也是调研组的关切的焦点;委员们的建议接地气、操作性强;部门的答复为调研课题找到了答案;希望调研组认真梳理研究后,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及建议,纳进供区委、政府参考决策的调研报告中去。”李涛总结点评、提出要求。
走出会议室,王进、李显等村书记、企业代表乐悠悠地谈论着:“想不到,这半天的协商座谈会,商量着、商量着,就消除了咱们的‘烦心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