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启动“协商在一线”工作以来,区政协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坚持委员主体与各界参与“多方协商”,“七全模式”擦亮“协商在一线”品牌,推动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协商平台全搭建。始终把协商平台搭建作为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首要之责,社情民意联络站从2019年的10个示范站发展到目前的20个乡镇和7个城区社区,并根据委员专业特长、所在地域等将全区239名委员安排到基层联络站报到,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同时明确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委员活动组组长担任乡镇联络站站长,由社区书记担任社区站长,每站由2-3名政协常委、10-15名政协委员驻站联络,常态化地开展“协商在一线、委员在行动”系列活动。
工作流程全规范。先后出台《关于常态化开展协商在一线“有事好商量·民意恳谈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7个,明确社情民意联络站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信息处理流程,民意恳谈会制度及流程。严格按照“有活动场所、有规范标识、有规章制度、有社情民意征集箱、有活动记录、有活动成果”,统一配备站牌标识、统一印制信息收集簿、统一遴选联络员、统一开展业务培训、统一组织协商活动的“六有五统一”标准规范建站,确保工作推进规范高效。
组织保障全链条。不断健全区委顶层设计、政协党组统筹指导、专委会分别联络、乡镇委员活动组和界别小组牵头参与的组织体系。区委常委会议先后3次专题研究“协商在一线”工作,提供政策支撑;政协党组每月专题研究,系统谋划重点工作;各专委会分别联系3-4个社情民意联络站,每季度开展1次走访调研、工作对接和信息研判,实行清单化管理、协同化推进,构建了片区联络、定期联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协商恳谈全过程。征集筛选广泛协商。在联络站日常工作收集的基础上,采取专委会调研专门收集、联系服务点定点收集、政协委员日常收集、经常性工作随机收集等方式广泛征集遴选协商议题。调研恳谈双向协商。议题开展前与相关单位充分沟通,熟知掌握政策法规,实地踏勘听取意见,在初步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协商方案。各界代表有序协商。根据协商议题涉及的群体和对象,有针对性地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市场主体、职能部门、乡土人才社区居民等参与协商活动。
协商形式全运用。灵活运用会议协商和现场协商结合、集中协商和轮回协商结合、线上协商和线下协商结合、口头协商和书面协商结合等多种形式,把宣讲政策、答疑解惑、化解矛盾、增进共识融入到恳谈全过程。先后围绕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提升、“一件事一次办”、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80余个议题,在项目现场、产业基地、香菇大棚、工厂车间、农家场院、居民小区组织开展乡村板凳会、社区议事会、车间恳谈会等一线协商活动100余场(次)。
协商成果全转化。民意恳谈会后,分门别类形成恳谈意见,及时跟踪协商意见办理情况,通过提案、建议案等形式,形成《调查与建议》《各界反映》26篇,向区委、区政府提交建议52件86条,促成了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易迁安置点开通公交、边远村组安装路灯、建立“红色物业”等70余项民生实事的落实落地。“城北社区广场建成惠及民众”等典型案例为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供了现实参考。
协商文化全培育。借助郧阳政协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刊发民意恳谈专稿100余篇;及时向《人民政协报》《湖北日报》推送《郧阳区政协“板凳会”助解菇农愁肠事》等稿件30余篇。联合电视台制作《民意恳谈小平台 协商为民天地宽》《协商在一线,为民办实事》等专题片。通过深度采访和跟踪报道,让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以身说法谈变化、示范引领促和谐,“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协商文化日渐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