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发”是很多人
不定期会进行的美发项目
不少人关心
染发剂里到底有什么成分?
经常染发存在哪些健康风险呢?
染发时
身体经历了什么?
医生表示,多数染发剂中都有一种名为苯二胺(让头发持久着色)的化学物质。
苯二胺及其代谢产物需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于是增加了肾脏的负担。
医生表示,染发剂的染料分子会渗透到头发鳞片层,以此来改变发色。
在此期间,染发剂含有的铅、铁、汞、铜等重金属会通过头皮、头发被人体吸收。染发剂还含有苯胺、苯酚及过氧化氢等成分,目前,虽然还没有染发剂明确致癌的结论,但趋向性观点认为,长期频繁接触可能导致癌症风险上升。
温馨提示
染发后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轻则可导致头皮脱屑、发红、瘙痒,重则可引发头皮与面部水肿、长水疱,症状多在数小时到数日内出现,抓破后容易引发细菌感染。
少数情况下,染发剂可能随着水流,流至全身,导致全身出现相关症状。若症状严重,或者持续超2天,就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每年染发不超过2次
目前还没有完全无害的染发剂,降低染发伤害需从使用频率和产品选择入手。
医生提醒,建议每年染发最好不超过2次,禁用放置6个月以上的过期产品。
少用永久性染发剂,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永久染发剂与皮肤癌、卵巢癌、乳腺癌、淋巴瘤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皮肤敏感者可在染发前,在额前、耳后、发际线等地方涂一层凡士林或面霜,减少染发剂直接接触。
此外,染发间隔要尽量拉大,3个月以上为宜。
孕期、哺乳期女性最好不染发;头面部有溢脂性皮炎或皮肤损伤等情况,以及免疫力低下、处于疾病恢复期的人,建议不染发。
植物染发
不一定真的安全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染发化妆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
染发产品不得使用“植物染发”等容易引人误解的词语,并建议慎用“温和”“安全”等宣传用语,以进一步规范染发化妆品市场的宣传以及评价工作。
目前,市场上不少宣称“植物染发”的产品,实际上还是以化学染发成分为核心。
医生指出,植物染发剂通常指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或以其为原料制成的产品。
这类产品确实具备刺激性小、致敏风险较低等优势,但也普遍存在颜色选择有限、上色难度大、颜色较浅及持色时间短等问题。
不少产品在包装中突出“真植物、真健康”“天然温和无刺激”等卖点,实际上,其核心染发成分仍依赖于对苯二胺、间苯二酚等化学物质,这些成分是公认的强过敏原。
医生提醒,对易过敏人群而言,使用含此类成分的染发剂容易引发头皮红肿、瘙痒,甚至皮疹。
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核对成分表与安全警示,理性看待“纯植物”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