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桑关镇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赤松茸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方式,推进赤松茸种植规模化发展,赤松茸菌作为白桑关镇食用菌家族的新成员,它的成功种植,不仅拓宽了白桑关镇菌菇种类,还为当地老百姓打开了一扇“致富门”。
近日,白桑关镇种植大户王君的赤松茸种植基地,迎来了五位国家级食用菌专家,专家们现场查看赤松茸长势,普及赤松茸病虫害防治和绿色防控等知识。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鄂西综合试验站站长吴平华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引进新的品种到白桑关镇进行适应性栽培,引进新的技术,在赤松茸种植过程后期深加工上进行应用。十堰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团队将进一步加大与白桑关镇合作力度,助力白桑关镇菌菇产业的发展。
有了专家的技术支持,给王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2023年,王君开始试种赤松茸,由于缺乏技术,去年12月第一批赤松茸产量非常低,给了他当头一棒。王君经过外出学习和自己摸索,今年3月第二批赤松茸迎来了采摘期。
赤松茸种植大户王君介绍说, 这个菇品质比较好,形状比较粗壮、饱满,口感也非常紧实。今年在市农科院的指导下,用了好的菌种和配方,这个菇货架期也非常好,可以保鲜一个星期以上。
在种植基地,一朵朵白肚红伞的菌菇冒出地面,浑圆饱满、长势喜人。农户们在田垄间翻找,轻轻摇晃赤松茸根部,小心地采收着。
王君告诉记者,从三月初开始,现在每天平均采收5000斤左右,每天用工60余人,合作社今年的产值在260余万元。
新鲜采摘的赤松茸被送到加工车间进行分级、削切、烘干,烘干好的干片将被发往全国各地。
王君介绍说,目前这一批干片已经订出去了,发往福建,两吨的干片订单。除了干片,王君还提供鲜货配送,刚采摘的赤松茸经过简单修剪和清洗,2个小时便可以发送出去,保证了赤松茸的新鲜度。
王君告诉记者,新鲜赤松茸在商超、河马生鲜、电商上都很受欢迎。在餐饮渠道分等级销售,小一点的菇子做预制菜,给食品加工厂做菌汤罐头。
产量的提升,产业链的延伸,加剧了用工需求量。高庙村村民张玲玲今年30多岁,孩子刚上一年级。去年9月开始,张玲玲就到基地打工,现在效益好了,她也变得忙碌起来。张玲玲告诉记者,采菇、切片,有啥活干啥活。现在效益好了,自己老公也从外地回来了,夫妻两个一起在这儿一天也有200多块钱,日子越过越好了。
好的品质吸引了不少客商抢“鲜”订购,订单式种植模式,不仅解决了王君最大的顾虑,也给他扩大种植规模提供了信心。王君表示,今年将扩大种植面积50余亩,明年可带动20余户乡亲发展赤松茸,给他们提供技术支撑,包括回收、销售,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