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郧阳区再传捷报:该区继斩获“2025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之后又获得“中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荣誉,这标志着其以“微场景、微服务、微联动、微活动”为核心的“四微”模式获得权威认可。
近年来,郧阳区创新文旅融合场景业态、强化服务保障支撑体系,摒弃外地“大拆大建、大投入大改造”的粗放开发模式,以“微场景激活、微服务提质、微联动赋能、微活动引流”为实施抓手,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深度耦合,实现从“资源富集区”到“文旅强区”的质效双升,构建起小投入、精运营、深融合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理念革新:“微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
暑假期间,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地质公园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研学团队。戴着智能眼镜的孩子们正追逐着虚拟投影的翼龙,手指划过空气时,全息影像中的霸王龙突然低头发出低吼、小恐龙从蛋中破壳……这些栩栩如生的场景,引得一片惊呼:“哇,恐龙复活啦!”
这虽是暑期生活的小切片,但背后却蕴藏着文旅产业从“静态展示”向“互动体验”转型的实践探索,孩子们发出的阵阵惊叹,正源于郧阳区对游客需求的精准洞察。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地质公园,2024年先后引入的智能讲解机器人、AR导览与全息投影技术,让游客通过智能眼镜与虚拟恐龙“对话”,参与“化石修复”模拟实验,带动门票收入同比增长40%,二次消费占比提升65%。
黄昏时分的龙韵村,向日葵花海被染成金红色,穿汉服的姑娘们撑着油纸伞穿梭其间,裙摆扫过、惊起数只粉蝶;村口的“落日咖啡”露台飘来咖啡的香气,邻桌的年轻人正把拉花咖啡与远处的汉江落日同框发朋友圈。游客要的不是“看古”,而是“发圈”,这一洞察在龙韵村得到印证——落日咖啡、向日葵花海与非遗工坊的场景化布局,使该村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中华水园千米月季花墙春季短视频播放量破5000万次,成为十堰地区“春日打卡顶流”。
更值得关注的是,郧阳将服务“边角料”转化为特色场景对郧白路、郧庙路、郧丹路等沿线设施的轻量改造与功能植入,建成集休憩、观景与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交通驿站10余处,串联黄桃、葡萄、蓝莓、柑橘等采摘点,樱桃花、油菜花、油橄榄等观赏区,以及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年服务游客超40万人次,“周末剧场”“四季村晚”等200余场常态化文艺活动,让地方戏曲成为乡村人文“活标签”,带动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5倍,乡村旅游收入增长30%。
精准施策:“微服务”破解民生痛点
在中华水园停车场,新能源车主张先生正用手机APP预约充电位,智连充电桩,屏幕显示充满仅需40分钟。“以前来玩总担心续航,现在景区门口就有充电桩,带父母来能多逛一会儿。”这样的改变源于郧阳新增的充电桩,让自驾游客占比飙升。
针对游客“停车难、出行堵”等现实问题,郧阳以“绣花针”功夫推进城市服务升级:实施“拆墙透绿”行动,新增12个“口袋公园”,公园绿地面积达271.36公顷;利用闲置空间新增800余个停车位、1200余个新能源充电桩,A级景区充电便捷度显著提升。创新推出的“车辆违停语音劝离”系统与“10分钟内驶离免处罚”柔性执法赢得游客和市民的点赞。配合节假日5500余个停车位免费开放,推动自驾游客占比提升33%,跻身鄂西北“自驾友好型城区”。
在惠民让利方面,郧阳年发放300余万元文旅惠民券,惠及50万人次。园内商户执行低租金政策,带动特色商户入驻量增长35%。“让利于民、让利于商”的机制,形成“游客愿来、商家愿留”的良性循环。
跨界联动:“微联动”织就融合生态
每年阳春三月,郧阳区五峰乡近万亩金色花海沿汉江两岸绚烂绽放,吸引十堰周边游客慕名而来。“赏花季期间,村里农家乐日均接待10多桌,农户仅卖土特产就能增收上万元。”五峰乡东峰村负责人介绍,今年举办的“千年古麇 相约五峰”活动,通过民俗展演、农产品展销等方式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从单一田园赏花到油菜花产业赋能,这背后正是郧阳“文旅+”多维赋能促进乡村蝶变的生动篇章。
在“文旅+农业”领域,郧阳将特色农产品变成文旅IP:安阳镇西瓜、杨溪铺镇黄桃、谭家湾镇葡萄等产业,与和美乡村建设结合,培育“蔬果采摘+生态餐厅+农家乐”一体化场景;郧阳黄酒、青山茶叶、谭家湾香菇等特产,通过景区展销、研学伴手礼等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22%;全年贯穿的“春季樱桃草莓采摘”“夏季西瓜品鉴”“秋季柑橘市集”“冬季农产品展销”活动,吸引50万人次参与农事体验,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800元,实现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在“文旅+教育”领域,依托恐龙蛋化石群世界级资源,郧阳打磨“探秘恐龙王国”研学课程,开发化石修复、地质科考VR体验等模块,带动恐龙主题文创产品销售增长28%;龙韵村“未来作家小镇”联合作家协会与出版机构,开展文学创作营、乡村阅读季等活动,年接待外地研学团队6万余人次,让研学游成为青少年认识郧阳的“第一扇窗”。
在“文旅+体育”领域,以“小活动聚人气”:举办2025十堰市“和美城乡”篮球联赛、汉江沿岸城市群门球联谊赛、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羽毛球、乒乓球邀请赛等特色活动100余场次;九龙瀑、虎啸滩等景区引入彩虹滑道、水上闯关、峡谷漂流等体育游乐项目,满足全年龄段健身休闲需求,共同推动体育旅游消费年均增长25%,“体育+旅游”成为郧阳文旅新增长点。
价值跃升:“微活动”激活长效动能
七夕夜的郧阳柳陂镇龙韵村星光璀璨,一场“穿越千年·郧遇良缘”七夕青年沉浸式游园会在这里开展。江边的草坪上,民谣歌手抱着吉他弹唱《汉江谣》,有情侣举着发光手环摆动,有家庭围坐吃着郧阳美食。“这场活动我们靠村民发朋友圈、线上宣传,当晚现场来了3000余人。”村支书指着屏幕上显示的后台订单:“看!民宿当晚全部满房,整场活动带动农特产销售额破10万元。”
高频次、小规模的“轻量级活动”,构建起“流量——消费——复购”闭环:帐篷灯光秀、非遗游园会、亲子趣跑、民谣音乐汇等活动全年不间断,以“灵活精准”的特点对接不同客群——针对年轻人推出露天电影、青年歌手赛,针对亲子家庭开展儿童剧演出、诗词挑战赛,推动年文旅综合收入增长20%;省外推介同样走“小而精”路线,在武汉、西安、北京等地开展“樱舞楚天•桃醉郧阳”“寻源之旅·暑期第一课”等快闪活动,2025年与23家旅行社达成客源互送协议,带动省外旅游团队增长18%。
郧阳文旅生态正在悄然变化:琵琶滩村将废旧厂房改造为郧国府酒厂,年产5万公斤白酒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集体经济从2022年的零收入到2024年达130余万元;地热能项目为400多万平方米区域提供绿色供热供冷,既降低景区、酒店运营成本,又让“生态郧阳”的品牌更具说服力。
这种“以小见大”的实践,正是“小切口引爆大流量,微更新激活慢经济”的生动注脚,郧阳以“四微”模式推动文旅融合精准发力,成为激活城市活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支点”,这一“郧阳范式”正为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一审:黄倩倩
二审:何虎啸
三审:王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