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北的群山之中,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一本厚重的地球史书。这里蕴藏着约30万余枚恐龙蛋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也成为当地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宝贵资源。经过10年努力,保护区构建起“保护-科研-科普-产业”生态经济闭环,让沉睡亿万年的化石融入现代生活,实现自然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
破题之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难题
自1995年恐龙蛋化石被发现以来,青龙山保护区周边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保护化石资源与村民脱贫致富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守着金蛋受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盗挖化石案件频发,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让化石资源产生经济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8年,保护区高标准建设了地质博物馆,以科普形式增强大众保护意识。2015年建成的遗址2号馆,采用原生态建筑方式和有效保护措施,获得多项建筑大奖。2021年,保护区管理局根据推算,化石资源及其衍生价值每年可为区域带来约2000万元间接经济收益,为“两山”转化提供了新方向。
价值转化:从“死资源”到“活资本”的三级跳
2020年12月,“中国郧阳恐龙蛋研究中心”正式挂牌,由多方共同组建。2021年9月,研究中心发现远古脊椎动物骨骼组织化石,提升了青龙山化石群的科学价值。研究中心还开展了高精度激光地形测量、岩石剖面科研调查,绘制恐龙蛋区域分布图,采集样品研究蛋体结构,为精准测年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开创了“科研加保护”模式,为科普工作提供了科学素材。
2019年,郧阳地质公园科普馆建成运营,采用“政府主导科研+企业负责科普”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实效。科普衍生产品开发成体系,如“恐龙蛋盲盒”“模拟恐龙发掘盲盒”等产品,其中“会说话的恐龙蛋”智能玩具成为爆款,创造了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保护区管理局还与周边社区合作,开展社区环境共建活动,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让居民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管理局每年招聘村民参与保护管理工作,协调地质公园招聘群众参与公园管理,鼓励居民参与科普研学活动,助推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产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产学研融合:创新要素发挥集聚效应
青龙山地质公园博物馆负责人胡永国,自2007年起负责公园建设和管理,成为恐龙蛋专家,致力于化石群和古生物遗迹的保护和研究。多年来,保护区管理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为发掘和保护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依托保护区资源优势,郧阳地质公园开发出化石修复、地质剖面观测等研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地质遗迹科普研学实践,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保护区管理局正谋划更大转化蓝图,即将交付的科研中心将科学化集中保存恐龙蛋化石,延缓风化周期;正在建设的数字化档案项目将对恐龙蛋进行数字化存档,减少人为接触影响,并计划通过区块链技术组织全球“认养”原址保存的恐龙蛋,让生态保护者成为保护区主人,将认养费用用于实体保护。
“两山”转化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当恐龙蛋既能守护地球记忆,又能滋养一方百姓时,它才真正“活”了过来。从沉睡到觉醒,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文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书写自然遗产保护与人类发展和谐共生的永恒篇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