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实施方案前后修改3稿、法规审理人员2次到现场、审计报告经6位局领导逐字把关……”这是郧阳区审计局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工作日志,也是该局在落实“科学规范提升年”以“三关”机制提升审计质量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郧阳区审计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厅“三大行动”,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线,通过严把“实施方案、法规审理、审计报告”三大关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推动审计工作质效双升。
把牢“实施方案关”,下好审前“先手棋”。一是“深调研”夯基。各审计组必须在进点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三查三访”——查资金流向、访财务经手人,查业务流程、访主管部门,查历史问题、访服务对象,在充分掌握“一手资料”后,方可启动实施方案编制。二是“双审核”提质。方案实行“分管领导初审+审计业务会议会审”两级把关。会上采取“一项目一汇报、一问题一点评、一方案一表决”的“三个一”机制,对审计目标、重点事项、应对措施等进行逐项“过筛”。截至目前,已有7个项目方案经会议审议后进一步优化了重点事项,确保实施方案精准可行。
把严“法规审理关”,拧紧过程“安全阀”。一是“嵌入式”现场审理。法规审理股与审计组同步建立“日沟通、周走访”机制,对取证完整性、引用法规准确性、问题定性格式等“随审随核”,累计现场解决取证瑕疵、适用条款争议等问题12个。二是“闭环式”送审把关。项目档案送达审理股后,审理人员按照“问题清单——法规清单——整改清单”三张清单逐条核对,平均用时缩短30%,审理意见一次性采纳率提升至96%。对重大分歧实行“二次会商”,确保问题查得准、法规用对号、处理建议可操作。
把稳“审计报告关”,守好成果“出口关”。一是“分层级”领导审核。报告初稿须依次经过分管业务领导、分管法规领导、局长“三级会签”,重点审核问题定性、处理处罚、建议可行性等关键内容,提出修改意见4条以上。二是“集体式”业务会议审定。局党组召开审计业务会议,对报告进行最终“体检”,对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形成专题报告呈报区委、区政府,推动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促进规范管理和长效治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