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郧阳区政协:当好忠诚的“守井人”

7月3日,北戴河。在全国地方政协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十堰市郧阳区政协主席党永生走上讲台,分享的主题《郧约来商量·当好“守井人”》,吸引了全国230余名政协同行的目光。这份来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守井”答卷,讲述着如何汇聚各界力量守护一泓清水、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生动实践。

7月19日,郧阳区委书记梅华、区长刘伟华的批示送到了区政协:“区政协争第一的精神值得全区学习。”

7月25日,十堰市政协发出号召,在全市推广这一履职品牌。

在丹江口水库的怀抱里,郧阳区的“守井人”们,正通过“郧约来商量”这个独特的平台,用行动兑现着守护“国家大水井”的誓言。

广场上的约定:从读书声到行动力

清晨,郧阳区“爱源文化广场”。区政协常委王贤文站在镌刻在广场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锦句旁,目光投向不远处那座寓意深远的“守井人”雕塑。“这里是决心的起点,也是‘约定’生根的地方。”他轻声说。

时间回到2022年5月。区政协“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委员工作室内,一场读书会气氛热烈。365名市区政协委员和各界代表围坐一堂,学习研讨,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光有理念不够,得有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让护水的根扎得更深!”董峰委员的提议,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委员们自发行动,你两百、我五百、他一千……涓涓细流汇聚成河,12.7万元爱心款迅速筹集。如今,这座由众人心意浇灌而成的“爱源广场”,已成为5000余名护水志愿者汲取力量的“精神灯塔”。带着库区的气息,巡演20余场,将护水信念唱进了乡亲们的心坎里。目光投向更远——郧阳政协已与北京东城、河北固安等地政协签下协作备忘录,一条跨越千里的“护水联盟”悄然结成,只为共护一泓清水永续北流。

风雪库岸的“火眼金睛”

丹江口库区郧阳段水质安全保障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库区动态。区政协副主席黄贵州紧盯着屏幕,眉头微锁:“放大东北角水面,无人机抵近,那片漂浮物有疑点!”指令清晰果断,委员和技术员迅速响应。

这套高效的“空天地水”一体化智慧监管体系,正是“郧约来商量”结出的硕果。水源保护提案,连续三年被列为区长亲自督办的“头等大事”。委员们的足迹踏遍了库岸线,6份沉甸甸的污染治理监督报告,字字浸透着担当。2023年寒冬,一次特别的“库岸线上的移动协商会”在凛冽寒风中召开。黄贵州和委员们裹着厚衣,面对浩渺库水,激烈讨论着监管盲区。“必须织密天罗地网!天上卫星看、智能探头盯、水面船只巡、岸上人员查,四维一体!”这个在寒风中碰撞出的“金点子”,迅速被区委、区政府采纳。如今,这套“火眼金睛”如同给库区装上了无死角的防护网。媒体曾记录下这场风雪中的民主协商,监督的力量,在碧水蓝天下熠熠生辉。

净滩、笔耕与“绿金”交响

薄雾轻笼库岸。政协委员凌祖宏带着他的200余名“红马甲”志愿者,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净滩行动”。“这瓶子可不能留,北方亲人的‘大水井’,容不得马虎!”他麻利地俯身,捡起一个被浪推上岸的塑料瓶。晨光中,15公里的库岸线上,点点“志愿红”缓慢移动。一次次弯腰,一次次拾捡,汗水浸湿衣背,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丈量着对净水的忠诚。

不远处,政协委员李兴艳的书房窗口正对着波光粼粼的库区。库区百姓守护水源的点滴故事,日夜在她心头萦绕。2023年12月,当得知创作的散文《为了一江清水向北流》荣获冰心文学奖时,她眼眶湿润:“这奖杯,属于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守井人’!”

绿色发展的回响激荡在山林深处。站在杨溪大尖山巅,区政协主席党永生眼前是绵延的油橄榄林海。2022年初春,区政协在此建立“产业发展协商基地”,“郧约来商量”促成了油橄榄产业联盟的诞生。“链长统筹+链主引领+链创驱动”的创新机制,让8万亩荒坡披绿,产值突破10亿元。在白桑关镇高庙村石板坡的密林间,副主席李涛蹲在“区政协林下经济协商基地”里,仔细查看菌棒长势。“林+菌药蜂”的复合模式,让60万亩山林焕发活力,创造产值20亿元。村民们喜笑颜开:“林下能生‘金’,护水劲头更足!”这份来自绿色产业的回馈,与凌祖宏布满老茧的双手、李兴艳笔下的真情,共同谱写着守护与发展和谐共生的乐章。

夕阳熔金,洒在万顷碧波上。区政协主席党永生伫立水畔,目光坚毅地投向北方:“这口‘井’,连着国脉,系着民生。‘郧约来商量’,就是我们永不动摇的誓言。当好忠诚的‘守井人’,让这一库清流,永续北上!”

在丹江口库区的青山绿水间,“郧约来商量·当好‘守井人’”的故事,正深情书写着新的篇章……

(作者:陈红梅 陈新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