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库,澄澈浩渺,其清波一路北上,润泽北方大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十堰市郧阳区,作为这片水源地的忠诚守护者,重任在肩。近年来,郧阳区政协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精心打造“郧约来商量·当好‘守井人’”协商品牌,凝聚各方力量,全力守护这一江清水。
立体守护筑牢水质安全堡垒
思想引领是凝聚共识的关键。郧阳区政协依托“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委员工作室,开展“爱源护水”专题读书活动20余场(次),委员们在学思践悟中铸牢护水使命。倡议365名市区委员及各界人士捐资12.7万元,建成“爱源文化广场”,广场融入国家生态日内涵、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与长江十年禁渔内涵,成为5000余人开展护水宣教的精神地标。同时,郧阳区政协创编《总书记的回信暖心田》等文艺作品并开展20多场巡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护水理念。此外,郧阳区政协与北京市东城区、河北固安县政协签订协作备忘录,跨区域合作,共同守护水源。智慧协商与有力监督是守护水质的重要手段。连续三年,郧阳区政协将水源地保护类提案列为区长领衔督办重点事项。委员们深入库区调研,形成6篇污染治理专项监督报告。副主席黄贵州带领委员驻守水质安全保障中心,组织界别委员提出“卫星监测、智能盯防、水上巡航、岸上巡查”的金点子,引起区委、政府重视采纳,如今,丹江口库区郧阳段已构建“空天地水”全方位防护网络。库岸移动协商会吸引主流媒体关注,彰显了民主监督的力量。
委员示范引领志愿服务。256名委员参与“爱源有我·护水同行”行动,带动202支志愿服务队、4万余人次清漂巡河。凌祖宏委员组织“净滩行动”,清理15公里库岸垃圾;李兴艳委员以郧阳“爱源护水”为主题,创作的散文《为了一江清水向北流》获冰心文学奖。在2024年十堰市十大“最美守井人”评选中,两名郧阳区政协委员入选。
绿色转型擘画低碳发展新景
产业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的必由之路。郧阳区政协主席党永生、副主席罗春竹推动油橄榄产业联盟建设,采用“链长统筹 + 链主引领 + 链创驱动”机制,发展8万亩油橄榄基地,带动产值超10亿元。副主席李涛带领相关人员在白桑关镇建立“区政协林下经济协商基地”,探索“林 + 菌药蜂”复合发展模式,盘活60万亩山林资源,创造20亿元产值。此外,郧阳区政协还促成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全国第三代智能农机示范区,“一廊两圈”文旅规划也被纳入区委决策。
流域治理是守护生态环境的根基。郧阳区政协围绕“小河清则大河净”理念开展15场支流治理协商,提出“五地”共建“四态”兼修建议,被区委纳入全会报告。委员们深入环丹江口103个库区村庄宣传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无烧柴“六无村”创建理念,打造87个示范点。《关于建立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基金的建议》报送省委、省政府,为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路径。今年,郧阳入选全国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区域名单。
碳汇创新为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郧阳区政协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植树造林活动,20万人次的脚步踏遍山川,124万株树苗扎根大地,“养青山·护水源”行动蔚然成风,让绿色在郧阳大地蔓延。政协牵线搭桥,促成全省首笔900万元“碳林贷”在委员企业落地,让鑫榄源公司的橄榄林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转化。碳汇交易创新试点逐步将郧阳的绿水青山变成“绿色提款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有效提升,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协商为民绘就库区幸福生活
打造和美乡村,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在樱桃沟村,郧阳区政协开展“五园共建”协商活动,整合资源,打造出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16名委员帮扶龙韵村,引进项目,发展产业,使龙韵村成为“农旅文商学艺”融合发展的综合体,村集体经济纯收入从0增长到2024年的151万元。郧阳政协通过“商五路聚五力”经验和“橄榄园里结出‘金果子’”案例,展现了协商为民的成效。
加强京郢协作,共护一库清水。郧阳区政协设立北京“绿品进京”联络点,组织调水十周年“库区行”活动。推动郧阳农产品进京,销售额达6亿元,加强了两地合作交流。
从充满希望的田野到创新发展的试验田,从热闹繁华的乡村夜市到硕果累累的生态庄园,郧阳政协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守护水源的坚定决心。
“我们要做永远忠诚的‘守井人’,让这泓清水永续北上!”区政协主席党永生的话语掷地有声。在南水北调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生命线上,“郧约来商量”品牌熠熠生辉,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协商民主的独特魅力,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着政协力量,书写着动人的政协篇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