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为笔 经络为纸,十堰市人民医院传统中医针灸科张发妙手破神经顽疾

一根根银针轻捻入穴,患者从僵直颤抖到舒展眉梢,从昏迷不醒到泪落如珠……在十堰市人民医院传统针灸科的诊室里,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在传统针灸科创始人张发的银针治疗下,总能叩开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大门,让“不可能”的病例一次次迎来生机。

脑干出血,银针叩开植物人的"沉睡之门"

不久前,37岁的罗先生(化姓)和朋友一起外出时突然毫无征兆地昏迷倒地,朋友随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罗先生被送往了十堰市人民医院。

接诊后,十堰市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完善相关检查后,罗先生被确诊为脑干出血。“脑干出血是最凶险,死亡率最高的脑出血,就算成功救活,也有可能会成为植物人。”罗先生父亲在得知此情况后,顿时感觉“天塌了”一样。

在朋友的推荐下,罗先生的父亲慕名找到张发:“求您一定救救我儿子!”面对老人的求助,张发拿起银针、挑选合谷、内关灯穴位后行针刺手法治疗。第一次施针后,一直昏迷不醒的罗先生眼睛缓缓睁开,眼角泛起了泪花。这看似简单的流泪动作,对昏迷患者而言却是神经复苏的曙光。随后的十天里,张发及其团队成员每天都会准时对罗先生进行施针治疗。

经过十余次的施针,罗先生的眼睛“有了神”,还能跟随医生摇摆的指尖转动。如今,这位曾被判定可能变成植物人的汉子,已转回家乡的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像罗先生这样的“植物人”状态,通过张发的“张氏72绝针”传统中医针灸,已经成功唤醒数十例因脑外伤、脑出血、脑梗等情况导致的植物人状态患者,让“不可能”的病例一次次迎来生机。

身患帕金森,银针“定格”颤抖的肢体 

在传统中医针灸科治疗室,72岁的李大爷(化姓)正稳稳端着茶杯喝水,这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却让一旁的家属红了眼眶。就在几个月前,帕金森病的“颤抖”让他的生活支离破碎:双手抖动如筛糠,连饭碗都端不稳;右腿僵直如木棍,每次迈步都像跨越障碍。更令他难堪的是,失控的面部肌肉润动让口水不断溢出,这也使得成沓的纸巾片刻不得离身。

“药越吃越多,病却越治越重。”李大爷的儿子翻着厚厚的病历本,十多年的治疗之路布满了荆棘。面对这样的困境,李大爷和他的家人四处求医,到处打听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人从朋友处得知十堰市人民医院传统中医针灸科创始人张发,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于是,李大爷来到十堰市人民医院,慕名找到张发医生。

“肝主筋,肾主骨,您这是肝肾阴虚致虚风内动。”张发把脉沉吟,按中医诊断辩证,患者“手颤抖”中医认为是“肝风内动”,“走不快步子小”加上患者“舌淡脉弱”属中医“虚寒”,故以“肝虚风动”为诊断。在辩证后,张发遂对患者太冲穴、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施针。

第三次施针治疗完后,当张发突然将茶杯递到李大爷面前,那双颤抖了三年的手竟稳稳接住。“有劲了!”老人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走路轻松了,手脚不再剧烈抖动了,腿脚也变得明显有力了。更神奇的是,困扰多年的便秘和失眠也随帕金森症状的缓解而愈。

根据李大爷的病情,张发医生还为其还精心配制了中药方剂,进一步巩固治疗成果。在中药和针灸的双重作用下,李大爷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他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如今,穿衣、吃饭、上厕所等等日常,李大爷都能自如的完成,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中医把帕金森归为'颤证',和肝肾关系密切。”在张发的诊室里,每天都有十余例来自上海、广西、西安、襄阳等省内外的帕金森患者慕名前来就诊,他们的症状或轻、或重,但无一例外在张发的“银针”下,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针灸不是简单的穴位刺激,而是激活人体自带的修复程序。”张发常这样说。他手中的银针,既能成为唤醒沉睡脑干的"闹钟",也能化作平息肝风的"缰绳"。在这些看似玄妙的疗效背后,是三十年如一日对人体经络的参悟,是对传统医学的坚守,更是为绝望者点亮希望的星火。

(作者:秦洪涛 刘成臣 马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