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鄂西北山间,十堰市郧阳区刘洞镇程营村漫山尽染金黄。枝头沉甸甸的木瓜压弯了枝条,村民们穿梭林间忙着采摘,欢声笑语回荡在曾经的“不毛之地”。谁能想到,这片年亩均增收8000元的“宝地”,早年竟是“种庄稼收不了几把粮食”的石头山。这场绿色蜕变的背后,离不开分管林业工作的副镇长孙正——一位用执着与智慧践行林长制、铺就生态富民路的先行者。
织密责任网络 筑牢生态根基
孙正深刻理解林长制的重要性,作为林长制的坚定执行者,他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工作始终,把林长制作为守护一方生态的核心抓手。
在他的推动下,刘洞镇迅速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镇域实际,他牵头建立镇、村两级林长体系,明确镇级林长、副林长,村级林长及护林员的职责分工,形成“林长牵头、护林员巡护、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全链条管理。
创新管护模式 守护绿色家底
孙正坚持“分级负责、协同联动”,参照先进地区经验制定刚性巡林制度:镇级林长每月巡林不少于2次,村级林长每月巡林不少于3次,护林员每月巡林不少于4次,重点林区更是达到每月巡林10次以上。他亲自督查巡护落实情况,推动建立巡查记录、逐级上报、快速查处的联动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严肃追责,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针对陡坡地运输难、人工成本高的痛点,孙正积极为程营村争取项目资金,在木瓜基地建成3条山地运输轨道,实现农产品和农资运输“机器换人”。如今,一次能承载500斤的轨道运输车,仅用5分钟就能完成过去5人2小时的工作量,大幅提升了产业发展效率。
深耕特色产业 生态变现富民
立足刘洞镇资源禀赋,孙正找准生态富民的关键路径——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郧阳木瓜产业。他立足刘洞木瓜栽培历史悠久的优势,邀请相关专家并扎根田间地头,向农户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细致分析市场前景,打消村民顾虑、调动种植积极性。
在他的牵头下,刘洞镇创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湖北耀荣木瓜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稳定合作,彻底解决销售难题。“公司每年收购1000吨鲜木瓜,精深加工后的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企业负责人吴伟忠的话道出了农户心声。杨河村村民曹祥忠欣喜地说:“我家种了十几亩木瓜,一年收入至少两万元”;程营村党支部书记张道洪介绍,基地80%以上是石头地,种上木瓜后村民每年仅忙两个月,户均增收8000元。如今,刘洞镇木瓜产业年销售额已达2.5亿元,昔日石漠化山地真正变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凝聚全镇共识 拓展绿色效益
孙正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全方位开展林长制宣传:线上通过微信群、村广播、流动宣传车广而告之;线下组织入户走访、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累计发放各类资料5000余份,张贴海报2000余份,入户走访500余次。他还创新选聘“民间林长”参与管理,推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延伸至“最后一公里”,让护林爱林成为全民自觉。
在郧阳区全域A级景区创建、“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建设的背景下,孙正进一步探索“林业+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生态旅游线路,将金色木瓜园与山间自然风光串联,吸引游客观光采摘。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完善林区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推动林业从单一经济功能向生态、经济、社会多元功能转型。
如今的刘洞镇,森林覆盖率逐年攀升,金色木瓜园连绵起伏,生态旅游雏形初现。孙正仍在继续探索,筹划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让“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更加畅通。这位扎根基层的林长,正用实干与担当,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