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医师王泽显:矢志岐黄解沉疴 银针草药克难题

清晨的阳光刚透过诊室窗户,郧阳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内,主任医师王泽显的身影早已穿梭于诊室与治疗室之间。他手持银针精准施针,俯身查看患者舌苔,耐心倾听家属诉求,以中医“望、闻、问、切”为受疾病困扰的患者探寻病机。

从医三十余载,王泽显坚守“医者仁心”,将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康复理念深度融合,帮助无数患者摆脱病痛。诊室墙上挂满的锦旗,背后是一个个重获健康的故事,也见证着他用坚守与精进书写的“大医精诚”篇章。

良方调慢病,为七旬老人“补”回顺畅呼吸

今年70岁的张大爷(化姓)被心肺疾病困扰了十余年,去年冬季因肺部感染病情急转直下,咳嗽不止、呼吸困难,连起身都需家人搀扶。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后,病情却反复难愈。看着老人日渐消瘦,家人焦急万分,偶然听邻居说起郧阳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的王泽显医生擅长用中医调理慢性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家人带着张大爷找到了王泽显。

初见时,张大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说话间气促不已。王泽显并未急于开方,而是细致询问其病史、日常饮食习惯,反复把脉、观察舌苔,最终判断:“患者长期受心肺疾病耗损,肺气虚弱,加之感染导致邪气滞留体内,形成‘本虚标实’之证。”

考虑到张大爷家庭经济困难,王泽显在制定治疗方案时,特意选用了价格低廉但疗效显著的中药材,并结合针灸疗法,力求以最小的经济负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终制定了“补肺、清肺、补正气、祛邪气”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同时,他还叮嘱张大爷的家人要注意为老人保暖,避免受凉,饮食上多搭配梨、百合等润肺生津的食物。

“起初没抱太大希望,毕竟是十几年的老毛病。没想到服药不到一周,咳嗽就减轻了,呼吸也顺畅不少。” 张大爷回忆道。坚持服药一个月后,张大爷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不仅能够自主下床活动,还能帮着家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一旁的儿子红着眼圈说道:“每次复诊,王主任都仔仔细细问病情,连饮食细节都交代清楚,简直比亲人还上心。” 王泽显却笑着摆手:“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找准病根才能药到病除。看着老人一天天好起来,比啥都值。”

针药促康复,助偏瘫患者重获生活自理能力

如果说治疗慢性病考验的是医生的耐心与细致,那么攻克康复难题则是对医生医术与智慧的双重挑战。王泽显正是这样一位敢于挑战、善于创新的医者。

56岁的陈先生(化姓)常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平时忙着干活,总忘了按时吃药。去年夏天,他在地里干活时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后确诊为脑出血。经过紧急抢救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右侧肢体偏瘫的后遗症——右腿完全无法动弹,右手连杯子都握不住,吃饭、穿衣、洗漱全得靠妻子照顾。绝望之际,在外打工的侄子提到王泽显有使中风患者康复的先例,家人当即带着陈先生赶到郧阳区人民医院。

王泽显检查后发现,陈先生不仅右侧肢体无力,基础疾病还拖了后腿,康复难度极大。“中风康复急不得,中风多因气血逆乱,得通经络、补气血,一步步来。” 于是为他制定了“针灸+中药+康复训练”的方案,还专门传授了几套在家就能操作的康复手法,步骤简单、容易掌握,帮陈先生省去了经常往返医院的麻烦。

治疗期间,王泽显亲自为陈先生扎针,所开中药以益气活血为主,帮助打通气血;康复训练时,他更是耐心十足,握着陈先生的右手,一点点教他做抓握动作,扶着他的腰,陪着他练习站立、迈步,每走一步都仔细纠正姿势。有次陈先生因进步慢想放弃,王泽显特意找来相似病例的康复视频,坐在床边鼓励:“你看,你比他恢复得快,再坚持坚持,肯定能站起来!”

三个月后,陈先生的病情有了极大好转,他不仅能够独立行走,还能自己吃饭、穿衣,基本实现了生活自理。他和家人特意给王泽显送来了一面写着“妙手回春,仁心仁术”的锦旗,以此表达全家的感激之情。

笃学焕新生,让传统中医融入现代诊疗

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王泽显从未停下精进医术的脚步。“中医得活学活用,不学习就跟不上患者的需求。”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休息时,他时常沉浸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老祖宗的智慧藏在书里,遇到疑难杂症,翻书总能找到灵感。”

为将现代康复理念与传统中医疗法更好融合,王泽显先后多次前往武汉同济医院进修。学成归来后,他结合所学知识,对针灸手法进行了改良,调整穴位配伍和针刺深度,使针灸更精准地刺激神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中药配方上,他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优化药方中药材的用量和配伍,以提高药效。经过反复实践和调整,他逐步形成了“辨证精准、针药结合、康复同步”的独具特色的中医康复诊疗体系。

如今,王泽显的医术声名远扬,每年都有来自河南、陕西、重庆等地的患者慕名前来求诊。面对患者的赞誉和送来的锦旗,他始终淡然:“医生的本分就是治病救人,只要能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把病看好,少受点儿罪,我再苦再累都值得。”

从帮助张大爷找回顺畅呼吸,到让陈先生重获自理能力,王泽显用一个个案例证明:康复不仅是身体的修复,更是希望的重建。他不满足于“治好病”,更追求“让患者有质量地生活”,用耐心抚平患者的焦虑,用专业驱散家属的绝望。

从青丝到白发,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用一根银针、一株草药,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百姓健康,让传统中医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在他的诊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故事——那些曾被疾病困扰、一度失去希望的患者,最终带着笑容,重新拥抱幸福生活。

(作者:皮中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