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稻花香里说丰年 “六无”乡村绘新篇

金秋时节,走进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连绵的稻田翻涌着金色的波浪,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收割机在田垄间穿梭轰鸣,农户们弯腰拾穗、笑语盈盈,映照出一幅丰收盛景。在这片因稻而兴的土地上,黄畈村以“六无”乡村建设为抓手,正悄然书写着生态与丰收协同共进的崭新篇章。

生态种植,孕育高品质稻米。黄畈村地势平坦、水源充沛,素有种植水稻的传统。然而,过去依赖化肥、农药的种植模式虽保证了产量,却难以提升稻米的价值和效益。今年以来,村里以“无化肥、无公害”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引导村民们使用有机肥施种,减少化肥使用近三成。通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放置黄板诱捕害虫,并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巡田和生物防治,实现了农药减量。通过这些措施,稻米品质显著提升,口感与安全性受到市场青睐。村民纷纷表示,如今种稻不再拼“量”,而是赢在“质”,收益反而更加可观。

“六无”理念,贯穿种管收各环节。好稻米离不开好环境、好生态。黄畈村将“六无”理念融入水稻种植全过程,通过“无垃圾”行动实行秸秆还田、废弃资源积分回收;借助“无污染”治理打造清洁流域,保障灌溉水质稳定达标;推广“无塑料”生产,开展农膜回收,减少白色污染。村里还为每户配置了沤肥桶,倡导厨余垃圾就地还田,既实现了“无垃圾”,又为稻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机肥源。清洁能源改造、微管网燃气入户等“无柴火”举措,也间接保护了周边山林水土,维系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六无”乡村创建不仅刷新了村庄“颜值”,更提升了稻米的“价值”。水稻丰收的背后,是黄畈村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践行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努力。一片片金稻,映照出一个乡村走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好未来。

(作者:梅馨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