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五峰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在守水护水、生态保护、产业转型等方面精耕细作,以实际行动扛牢“守井人”之责。
筑牢源头防线当好忠诚“守井人”
一年来,五峰乡以“六无”乡镇创建为着力点,通过压实责任、织密网格、科技赋能、全民参与,构筑起立体化水安全防线。
只有责任压实,才能守水有方。该乡将辖内50公里江岸线和19条支沟进行分段划片,构建“乡-村-组-户”四级网格,165名党员干部、生态护水员和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巡查工作,确保水面岸线干净整洁。与此同时,推动全乡22个村开展组织联建,上下游村组实现跨界联动,形成“隐患共排、问题共解、责任共担”的护水合力。
为切实提升监管水平,该乡巧用科技手段,依托消落地管控APP对81处库塘堰实施动态管理,建立电子档案,构建全天候、无死角智慧巡护体系。此外,对全乡危险库塘堰信息进行全面摸排,在重点水域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升级。
为了共同的守护目标,志愿者们走村入户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护水队伍。线上线下全方位防溺水宣传深入人心,水源保护意识于潜移默化中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从党员干部到普通村民,从智能监控到网格巡查,一张立体防护网越织越密。
厚植绿色底蕴打造洁净“水源地”
新硬化的村道蜿蜒伸展,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齐,垃圾处理设施、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在五峰乡曹家湾村,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更改善了辖区生态环境。
改善生活环境,实则就是改善生态环境。一年来,该乡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利用“共同缔造”理念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在试点村,组织召开10余场庭院会、小组会,让村民畅所欲言,收集意见建议30余条,大到道路硬化,小到公厕改造,均一一得到落实。村民们不仅积极出谋划策,还主动认领河道、步道等公共区域日常管护工作。
为守护绿水青山,该乡打出环境整治“组合拳”:拆除违章建筑、改造厕所、配备保洁员,实现垃圾收运全覆盖;将每周五定为“清洁日”,把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在汉江沿岸,该乡新栽种油茶2000余亩,打造绿色生态廊道。针对沿岸消落区,因地制宜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严格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杜绝养殖污水直排入江。
如今漫步在五峰乡,整洁的村庄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的观念转变已然发生;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推进,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正书写着美丽乡村新篇章。
加快文旅融合奏响产业“振兴曲”
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断,浓郁的菜籽油香气弥漫开来。7月初,记者走进五峰乡东峰村湖北东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开足马力加工菜籽油。
“加工过程全程按照绿色标准进行,每天能榨菜籽10吨左右,出油3至4吨。去年菜籽油销售额达1700多万元。”该公司负责人吴文静兴奋地说。作为当地龙头企业,湖北东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扎根东峰村以来,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一朵“小金花”催生大产业。作为“湖北最美油菜花海”所在地,该乡已连续10年成功举办油菜花季活动。每年阳春三月,近万亩金色花海沿汉江两岸绚烂绽放,吸引30余万游客慕名而来。“赏花季期间,村里农家乐日均接待10多桌,农户仅卖土特产就能增收上万元。”东峰村负责人介绍。通过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该村将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融合,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获评“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依托3000多年的古麇国文化底蕴,该乡精心打造“五峰十三花”特色餐饮品牌。今年举办的“千年古麇相约五峰”活动,通过民俗展演、农产展销等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新增农家乐12家。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同比增长35%。
如今,该乡已构建起以油菜、菊花、油茶为主导的“一主三优”产业体系,同时配套发展袜业、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为牢牢守住绿色发展底线,该乡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拒绝高污染企业入驻。目前,全乡共有50余家农家乐、30多家民宿,它们如同璀璨明珠般点缀在柳五路沿线,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让“花经济”释放出“生态红利”。
“我们要做到四季皆有看点、村村皆有产业。”五峰乡党委书记李英表示。下一步,全乡将持续深化农旅融合发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持久的发展优势,让这片承载着古麇文明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