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县城得转两趟车,花一个半小时,现在走新路不到一小时就到了,太方便了!”8月20日,站在郧阳区安阳镇大峪村至杨溪铺镇烽火村的新修公路旁,村民王明生望着往来通行的车辆,脸上满是喜悦。这条全长2.5公里的镇际连接路,不仅结束了大峪村800余名群众“出行绕、运输难”的历史,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致富路”,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郧阳区政协办将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
此前,大峪村虽距安阳镇政府仅13.8公里,但全村群众出行、物资运输长期依赖“安大”公路。这条道路不仅需要绕道安阳集镇,而且路面破损严重——村民步行至集镇搭乘班车前往城区售卖农产品,单程就要耗时3个多小时;村里的加工企业更是深受其扰,大峪村黄酒厂负责人郭存宝回忆:“以前运输黄酒,得先请车到安阳集镇再折返村里,不仅成本高,还耽误时间,有时候赶上雨季,路面泥泞,运输更是难上加难。”群众改善出行条件的呼声,成了郧阳区政协办心中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
郧阳区政协办始终秉持“开门搞教育、为民办实事”理念,通过一线走访调研得知大峪村群众的出行困境后,迅速将该路段建设列为“领办民生实事项目”,成立专项工作组,3次邀请区交通局深入现场踏勘,以“调研-跟踪-反馈”的一线协商工作法,全力推动问题化解。

“修路不仅要修得通,更要修得合民心、符需求。”区政协副主席李涛深知道路建设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制定最优施工方案,他带队组织政协委员、交通、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工作人员及两镇干部,先后5次深入沿线村庄,与村民代表、村干部、种植大户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座谈。从路线走向的实地勘查,到路况风险的评估,再到道路宽度、排水设施、安全标识等规划设计细节,工作组逐一收集群众意见,反复打磨方案,确保道路建设既符合技术标准,又能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
方案确定后,协调对接成了推进项目的关键。政协办领导班子分工协作、主动靠前:一方面积极对接区交通局,全力争取将该路段纳入年度建设计划并落实指标;另一方面与区林业局反复沟通,依规高效办理林地使用手续,避免项目因手续问题停滞;考虑到施工成本与工期,工作人员还主动帮施工方联系就近的砂石料场,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缩短了工期,为项目顺利开工扫清了所有障碍。
“质量是道路的生命线,绝不能含糊。”驻村工作队长潘喜林的话,道出了政协办对项目建设的严格要求。项目开工后,潘喜林带领工作队员全程驻守施工一线,同时邀请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组成“民间监督小组”,对砂石原料质量、水泥配比、路基压实度等关键环节进行精细化监督。无论是发现原料规格不达标,还是路基压实度未达到标准,监督小组都会第一时间反馈问题,督促施工方整改,确保道路建设“质量不打折、工期不拖延”。

如今,这条承载着群众期盼的镇际连接路已顺利通车。昔日的“绕行路”变成了“便捷道”,群众的“忧心事”得到了彻底化解,当地产业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郭存宝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新路直通厂区,一年光运输成本就能省十几万元,来厂里务工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我们扩大生产、带动乡亲增收的底气更足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