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力量。郧阳区白桑关镇积极响应号召,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从市场主体培育、科技赋能以及产业升级等多维度发力,探索出一条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色路径。
培育市场主体,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白桑关镇党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组建专项工作小组,带领当地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前往农业发展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汲取成功经验,推动了8家农机合作社与15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立,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这些合作社在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政策扶持方面,镇政府积极帮助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安排专人指导申报流程,极大减轻了经营主体的资金压力,市场主体和农户累计领取补贴资金70余万元。例如,彦阁农机合作社在政策支持下,自主投入30余万元购置先进农机设备,并配备北斗系统,实现精准作业;鼎农盛业合作社则投入50万元建设标准化机库和粮食仓库,提升仓储能力。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自身实力,还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活力。
创新农机农技,夯实新质生产力科技根基。白桑关镇始终把农机与农技创新作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任务。在农机装备升级上,累计引入50余台(套)先进设备,包括新型育秧机、种肥同播机、植保无人机等,推动全镇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0%。新型育秧机的使用,使水稻育秧效率提升3倍,有效缩短育秧周期;植保无人机可实现大面积精准施药,作业效率比人工提高数十倍;种肥同播机则实现播种与施肥同步,每亩节约劳动力成本30元以上,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农技推广与品种改良同步推进。推广微藻固氮技术,为农户免费提供服务,减少化肥使用量20%,实现绿色环保生产;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偃高58”小麦、“尚谷555”玉米等优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8%,小麦亩产较传统品种增加100-150公斤。此外,推行轮作休耕制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5-1个百分点,地膜回收率达75%,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新质生产力价值空间。借助社会化服务体系,白桑关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在种植环节,打造了1000亩优质香稻、2.3万亩高产小麦、1.7万亩玉米等规模化种植基地。其中,玉米千亩示范方通过科学种植与管理,亩产较周边区域高出100-150公斤,带动全镇单产提升15%。
在加工与流通环节,鼎农盛业合作社投资建设粮食烘干塔,形成“育秧-种植-烘干-销售”完整产业链,代育代播水稻面积达1000亩;彦阁农机合作社开展跨区域作业,年服务面积1.5万亩,成为区域农机服务标杆。通过“代管代种”模式,全镇2000亩土地实现集约化经营,200余户农户不仅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还能在合作社务工,户均增收3000元,实现土地效益与农民收入双增长,充分释放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经济价值。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