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16天生死突围 十堰人医妙手仁心创造生命奇迹

在医学界,新生儿科被称为“哑科”,这里的患者不会诉说病痛,这里的病情瞬息万变。2025年3月,十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成功救治了一名危重早产儿,在16个惊心动魄的日夜里,医护人员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赞歌。

3月14日13时,十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急救电话骤然响起:一名胎龄34周的早产儿因其母“先兆早产、完全性前置胎盘、头位”拟行剖宫产。新生儿科急救团队立即携带转运暖箱以及抢救设备火速赶往手术室。该患儿生后呼吸浅促,全身皮肤青紫,背部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救治团队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待患儿病情稍稳定后在T组合辅助通气下将患儿安全转运至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入院后患儿的血气分析显示严重酸中毒,反应差,呼吸急促,随时可能危及生命。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立即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纠酸、抗感染等抢救措施,各项检查结果也令人揪心:凝血功能严重异常,心脏彩超提示肺动脉高压,感染指标超出正常值好几倍。患儿被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凝血功能障碍、新生儿休克等。要知道,这类患儿的死亡率极高,科室立即成立专项救治小组,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血气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强化抗感染、改善循环等治疗,由于患儿病情危重,治疗周期长,护理团队在患儿细如发丝的血管成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患儿搭建起生命通道。

患儿的救治过程并不顺利,腹胀、胃潴留接踵而至。救治团队完善相关检查,调整喂养方案,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操等护理策略,提升患儿经口喂养能力。此外,采用“鸟巢式”护理,通过温柔抚触、多感官刺激等方式促进患儿神经系统发育。

经过医护团队精心的治疗,患儿各项指标逐渐好转,成功由有创通气过渡到完全脱离呼吸机支持,感染指标也显著下降,奶量逐渐增加,能够自主完成全部喂养。看着监测仪上平稳的生命体征,所有医护人员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3月30日,患儿达到出院标准。家属捧着锦旗来到科室,上面写着“医德高尚传四方,医术精湛美名扬”。孩子父亲哽咽地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我们全家永远铭记这份恩情。”

16天的生死博弈,384个小时的精心守护,这个曾经命悬一线的小生命终于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作者:王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