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穿刺行两个手术!十堰人医成功消除圆孔封堵术后的房颤与血栓

近日,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成功为一位特殊患者实施了房颤射频消融加左心耳封堵术。值得一提的是,朱女士此前已接受过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及脑梗塞取栓术,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彰显了该院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深厚造诣,更为类似复杂病例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今年52岁朱女士的病史可谓一波三折。多年前,她因卵圆孔未闭接受了封堵术,金属封堵器被永久植入她的心脏房间隔。除此之外,她还长期遭受房颤的折磨以及频繁发作的心悸,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更糟糕的是,一个月前,她因房颤引发脑梗塞紧急进行了取栓术,从鬼门关走过一遭。这次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必须尽快解决房颤问题,以预防再次因房颤引发中风。

辗转多家医院后,朱女士慕名来到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期望在这里找到治疗的希望。接诊后,心血管内科一病区赵继先主任仔细研究了朱女士的病史和各项检查资料,全面评估了她的病情。

“这个手术不仅要解决朱女士当前的房颤问题,还要尽最大努力防止左心耳血栓的形成。”赵继先主任说。然而,手术的实施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朱女士此前接受过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卵圆孔封堵器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穿刺针的最佳路径和方向。而且,封堵器周围可能形成的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组织质地变硬,增加了穿刺的阻力。如何在已有封堵器的房间隔进行穿刺,如何确保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成为了手术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此外,肺静脉隔绝术、左心耳封堵术等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赵继先主任和范群雄副主任医师一起制定了一套严谨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决定采用房颤射频消融加左心耳封堵术的一站式手术方式,并充分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确保手术的成功。

消融图片

手术当日,范群雄副主任医师、赵继先主任医师领衔的手术团队严阵以待。此次手术,穿刺环节是关键和难点。由于卵圆孔封堵器的存在,穿刺路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手术团队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手术安全、顺利。首先,他们利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心脏建模技术,对朱女士的心脏结构进行了精确的分析,使得手术团队能够清晰地看到房间隔、卵圆孔封堵器以及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穿刺路径。其次,手术团队在穿刺过程中,小心翼翼地操控穿刺针,通过精准把控力度和角度,在复杂的心脏结构中准确地找到穿刺点,并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此外,手术团队还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的优势,赵主任和范群雄副主任医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确保每一步都严格按照预定方案进行。同时,手术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密切配合,共同应对手术中的各种挑战。

经过谨慎而紧张的操作,手术团队终于成功完成了房间隔穿刺这一关键步骤,这也为后续的房颤射频消融和左心耳封堵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左心耳封堵

随后,手术团队乘胜追击,运用射频消融技术进行了双侧肺静脉前庭及上腔静脉电隔离,精准地消除了房颤病灶,恢复了心脏的正常节律。紧接着,手术团队将左心耳封堵器放置到位,钩挂稳定。造影显示,左心耳封堵完好,未见明显残余漏。这一步骤的成功,彻底阻断了血栓形成的源头,为朱女士的未来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术后,朱女士被送入心脏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她的病情逐渐好转,最终顺利出院。

“此次手术的成功,是协作与技术创新的成果。”赵继先主任表示,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合并房颤的患者日益增多,该类患者行射频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然而,房间隔穿刺困难一直是该类患者手术的一大技术难题。此次手术的成功突破,不仅为朱女士带来了新生,更为今后治疗类似复杂病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马婷婷、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