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首次!无人机飞播造林,为青山再添新绿

“过去,在这种陡峭的山体上播种植树,350亩山林需要三四十人耗费三四天的时间,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也不理想。而现在,采用无人机飞播技术,仅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播种任务,节时又省力。”市林科所所长全建州一边指挥无人机操作员操控无人机播撒树种,一边介绍道。

3月6日上午9时,在郧阳区城关镇堰河村的一处山沟里,不时传来一阵阵低沉而有力的“嗡嗡”声。一架满载着刺槐和木荷种子的无人机,在山林上空穿梭往来,不断地撒播着树种。堰河村这350亩正在修复的山体,是省科技厅“丹江口水库库周退化植被近自然精准修复与功能提升技术研究”项目的示范区。此次飞播造林行动,是市林业局针对马尾松退化林进行生态修复的新举措,选用的刺槐和木荷均为阔叶植物。刺槐生命力顽强,易于存活;木荷四季常绿,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价值。

据介绍,通过采用无人机飞播技术,将逐步把原本因感染虫害而退化的马尾松纯林,演替为结构更加稳定、生态功能更为强大的针阔混交林,从而实现山林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功能提升。“此次飞播造林在我市尚属首次,预计4月初我们将对飞播效果进行评估和验收。”全建州介绍道,“若验收结果合格,飞播造林技术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为更多的山林披上绿装,助力我市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