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郧阳区在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调查时,新发现一通与郧阳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大丰仓”有关的碑。该碑刻于光绪九年(1883年),名为《万古千秋·新建大丰仓碑文》,简称《新建大丰仓碑》。通过研读该碑碑文,可以加深我们对大丰仓建造年代、建筑规制、建筑工艺、建造缘由、建筑功用及建造发起人诸多方面的认识。
一、大丰仓的建造年代
万历戊寅年(1578年)《郧阳府志·卷十公署·郧阳府》记载:“大丰仓,在府治街南,成化十三年建,设官大使副使各一员。”康熙十九年(1680年)《郧阳府志·卷之五公署》“大丰仓在府治西八十步,成化十三年建,万历四十一年大水入城,仓贮漂没,改设小西门内高岗上,设官大使一员”。以上第一条志书内容揭示出大丰仓始始建于明代设郧阳抚治时,建造地点为府治街。第二条志书内容反映了大丰仓于万历四十一年迁建于府治(郧阳城)西小西关内,即现今大丰仓所在地。
那么现存大丰仓是不是就是万历四十一年所建大丰仓呢?新发现的这通碑上的文字告诉了我们答案。
“余查郡旧有大丰仓在城西隅,同治六年贼氛偪郧乡,尽□□□梁栋制滚木为御贼计,仓遂废。余躬往周视,其地爽塏高,基之良无愈于此者,舍旧谋新靡当也。……经始于七年秋,凡六阅月而工峻,颜其额曰“新建大丰仓”,纪实□□旧名也。”
由此处碑文可以看出:同治六年郧阳城被“贼”围攻,大丰仓的房屋构件被拆掉制成滚木来御敌,进而荒废。光绪七年(即1881年,“光绪”年号由后文推出),大丰仓复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大丰仓的原址上,并题名为“新建大丰仓”。
同治年间拆大丰仓以御贼的事宜在郧阳志书上有记载,“贼”所指对象亦可在志书上找到端倪。同治九年(1870年)《郧阳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公署》记载:“大丰仓,先在府署西八十步,明万历四十一年大水入城,仓贮漂没,改建小西门高岗。国朝同治元年毁以御贼。”同样版本的《郧阳府志·卷之七兵防志·兵事》记载:“(同治元年)十月初九日,伪扶王由淅川经琵琶滩直逼郡城,郡城北门高且冲,总兵讷钦、知府艾浚美虑为贼据,亲驻筹守……”以上第一条志书材料同样记叙了拆大丰仓御贼的事,不过记叙的时间不是“同治六年”,而是“同治元年”;第二条志书材料虽没有明确记述拆大丰仓御贼的事,但时间、事项和第一条对得上,因此第一条志书引文所提到的“贼”应该就是第二条志书内容中“伪扶王”所率队伍。考察历史背景、史料,这里的“伪扶王”应该就是指太平天国扶王陈德才率领的太平军。至于碑文中所提到的“同治六年”,应该是刻碑时把“同治元年”误刻成了“同治六年”。因同治六年为1867年,距离太平天国都城南京被攻破已有3年,太平军“西征”队伍不可能此时来攻打郧阳城。
二、大丰仓的建筑规制和建筑工艺
碑中以下简单的文字向我们透露了“新建大丰仓”的建筑规制和建筑工艺。
南向构正宇凡五楹,中祀仓神,旁储器具,左右各建仓廒十□□之。檐下施铁罘罳透风日;釽木厚寸许,为夹壁;空其下,支以巨木柱,卫湿也。正宇侧葺小屋两楹以宿仓丁,前树门屏,□□缭以垣墉。
此处碑文中“楹”字应释意为“间”,“南向构正宇五楹”意为坐北朝南向构正仓(主仓)五间。“左右各建仓廒十楹”(此处“楹”字由于碑断裂缘故被毁,但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以推断),是说“正宇”左右各建有仓廒(副仓)十间。“正宇侧葺小屋两楹以宿仓丁,前树门屏,□□缭以垣墉”,说明主仓旁边盖有供仓丁(仓库管理人员)住宿的用房两间,仓前有大门,四周砌有围墙。
由此处碑文也可看出,光绪七年所建大丰仓采用了3项建筑工艺来防潮。工艺1反映在“檐下施铁罘罳透风日”,是说檐下孔洞里加铁丝网来透风和透进阳光。工艺2反映在“釽木厚寸许,为夹壁”,是说在粮仓墙壁内侧贴了一层1寸多厚的木板作为夹层。工艺3反映在“空其下,支以巨木柱”,是说在仓库地面下设有地阁,并用大的木柱支撑。考察现今大丰仓,与碑文中所说的三项工艺完全吻合。
三、大丰仓的建造缘由和功用
该碑还阐明了光绪七年新建大丰仓的缘由,主要有两点。一是筑常平仓以保民。碑文中有此类文字介绍,现摘录如下:
从来为政之要莫重于保民,保民之端莫先于足食,鸿□□政必以食为首务。古昔盛时,固邦本厚民生,胥于是图之。汉司农耿寿昌请筑常平,谷贱则增价而糴以利农,谷贵则减□□□以瞻民……我国家肇域四海,轸念民依,凡直省郡县偏建仓廒,一踵常平□仓储法……
此段文字反映了光绪年间复建大丰仓时有将大丰仓修成常平仓的意思,以便于通过收购或放出粮食的方法来控制粮价,以免谷贱伤农或谷贵时民众无力购买。
新建大丰仓的第二个缘由是:加强粮食储备以备不虞。这从碑文中摘录的以下文字可以看出:
郧郡偏处万山中,刀耕火种,率跷壤瘠区,民鲜蓋藏。又地当雍梁豫之交、控楚疆上游胜国而还屹为重镇,非□□绸缪广积储何以抒悬磬之虑、措覆盂之安……因秦晋比岁不登,郧□□壤匪遥,时廑隐虑。
从此段文字看出:郧阳一带虽土地贫瘠、位置偏远,但却是战略要地。没有粮食储备的话,一旦有战事,将不利于统治。
碑文反映了大丰仓建造的缘由,那大丰仓在历史上有没有发挥出同建造初衷一样的功用呢?笔者翻阅郧阳的一些志书,虽未直接找出大丰仓在稳定物价、赈灾济民、保境安民方面发挥作用的文字,但是发现许多与之有关的史料记载。现摘取以下几条:
大丰仓旧存贮南抵漕米一千十石二斗二升四勺,又额贮漕榖一千二百六十石,嘉庆初,拨用无存。
——同治九年《郧阳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公署》
康熙十三年,郧阳大旱,赈恤。
——同治九年《郧阳府志·卷之四蠲政》
自十四年辛巳起,至十七年,李自成遣其骁骑攻郧城者五,俱败去。高斗枢分兵出,复旁州县四,率偏师擣贼于襄阳者一。
——同治五年《郧县志·军政卷七·边防事迹》
以上第一则材料中大丰仓储存粮食“嘉庆初,拨用无存”,虽未直接说明粮食如何用完,但联系到嘉庆初年白莲教在郧阳一带大肆活动的历史事件,可以推测出这些粮食应该多半被用作军饷了。
第二则材料中“赈恤”的粮食虽未点明来自何处,但应该有大丰仓的功劳。
第三则材料叙述郧阳城在李自成起义军连续四年五次的围攻下不仅能坚守,而且还能出兵收复州县、援助襄阳的史事。虽没有一字提及大丰仓及粮食事宜,但如果没有大丰仓这类粮仓足够的粮食储备的话,郧阳城能抵挡住义军几无可能。
由此可见,大丰仓在事实上不仅发挥了赈灾济民的作用,而且在保境安民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正如上文所说,郧阳山高路险、地处偏远,历来是义军啸聚、战乱频繁之地。从大丰仓初建以来,比较显著的就有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同治年间大平天国“西进”义军。这期间,大丰仓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
四、“新建大丰仓”的建造发起人
该碑碑文中有多处提到“李公”,却未提及其官职及姓名,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具体为以下五处:
大府皖江李公督楚有年,于国计民生殷殷讲求……辛巳春,檄余相度郡城高阜地修建仓廒。
遂上告大府李公,旋报可……
李公寻檄统带水师张游、戎理玉采买京斗谷一万石分储其中,计复用釐金公项一万二千六百有奇。
□署有积谷仓十余椽,存谷一万石,亦同治初大府李公命前郡守庆公裕经营擘画者。
继继承承、敬戒不怠,则李公经国绥民之远猷足以鸿延于勿替,岂不□与?
首先,一碑中五处提到“李公”,可见撰文者对“李公”的尊崇。其次,称呼“李公”为“大府”,显示出其官职比撰文者的官职高。第三,材料中的“督楚”、“檄统带水师”、“命前郡守”等文字显示出其官制较高,至少比郡守(知府)高,很可能是湖广总督。第四,“皖江李公”显示出其是安徽人。根据这些信息及“光绪七年”(辛巳年)的建造时间,可以推断出此“李公”为李鸿章的兄长李翰章。史料显示,李鸿章为安徽人,其兄李翰章于光绪二年至光绪十年间任湖广总督,和以上反映的信息完全吻合。
身为封疆大吏的李翰章为什么要特意吩咐下属在郧阳“相度郡城高阜地修建仓廒”呢?原来清代后期经太平军起义后,清廷及地方官员更加意识到修建粮仓、储备粮食的重要性。据《清实录·六十八·光绪朝实录》记录,光绪皇帝在光绪四年下诏:“社仓、义仓,所以济官仓之不足。著劝绅民次第兴举。至各属仓座有应行整理者,均著伤令迅速修复。地方官如能经理而有成效,准其奏请奖励。”朝廷对地方乡绅民众自行修建的社仓、义仓都如此重视,对于兴建官方粮仓自然就更重视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翰章才下令让郧阳府官员修建了新的大丰仓,消除了郧阳府近二十年没有官方粮仓的隐患。
这次新发现的《新建大丰仓碑》弥补了大丰仓无碑文的缺憾,对研究大丰仓这个郧阳区国宝单位有很大帮助。尤其是该碑揭示出清末湖广总督李翰章对重建大丰仓的重视,更体现出大丰仓在稳定粮价、赈灾济民及保境安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