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公安局最新提醒!特别警惕这5类秦楚网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发生在我市高校的诈骗案件

有20余起

其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

刷单返利类、冒充熟人类

虚假服务类、网络交友类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

针对大学新生涉世不深

易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情况

十堰市公安局

根据以往出现的案情

总结了一些发生在

高校学生身上的诈骗类型

提醒学生们注意防范

刷单返利类
案例回放

6月1日,我市一高校学生陈某某在宿舍玩手机时,浏览器突然弹出来一个兼职刷单的广告。点进去后,他下载了一个韩文 APP,之后有人加他为好友,对方告诉他,要充值才可以刷单挣钱,他便充了100多元,过了两分钟,对方给他返利几百元。

尝到甜头后,陈某某陆续充值四五次,每次都成功返现。继续充了几千元后,对方却告诉他充值不够,要继续充值才能提现。想着前面四五次都返现了,陈某某又充了三四次,直到最后充了7800元却没有任何返现,他才意识到被骗。

7月28日,我市一高校学生刘某在家刷短视频时,看到一个视频里显示“寄拍”可以赚钱,就加了视频里留的微信号。在微信里,对方向刘某介绍了刷单如何赚钱。刘某在对方的指引下完成刷单任务,最后被骗10705元。

【骗术讲解】不法分子通过网页、招聘平台、新媒体等渠道推广兼职广告,诱骗被害人在其提供的链接或者 APP上购物,并承诺在交易后返还购物费用,还可获得额外提成。紧接着让受害人付出更大的成本,再以“任务单未完成”等理由拒退本金,让受害人继续投入。
警方提示

网络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凡是需要先行充值或垫付资金的刷单行为都是诈骗。市民要拒绝参与任何“兼职刷单”“网络赌博”“炒股理财”等小投入高回报的活动。刷单诈骗多种多样,切勿贪小便宜吃大亏,不要被轻松赚钱的花言巧语迷惑,要记住,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

图片

冒充熟人类
案例回放

4月13日,我市一高校学生王某收到同学发来的QQ消息,对方称朋友受伤住院,需要用王某的银行卡转账。王某将自己的银行卡拍照发给对方后,对方给他发了一张转账截图,并称到账可能会延迟。起初王某有些怀疑,但对方给他发来一条语音,的确是同学的声音,而且同学还发来一段朋友做手术的视频,于是王某相信了对方。

随后,对方将王某拉入QQ群,群内有3个人。按照对方的要求,王某在QQ群内发送了19个200元的红包,但他发现红包全都被另外一个人领取了,他开始起疑心,添加这个人的账户,却发现无法添加,便赶紧通过微信与同学确认。同学称自己的QQ号被盗,王某才意识到被骗,涉案金额3800元。

【骗术讲解】诈骗分子使用受害人同学、熟人或老师的照片、姓名等信息“包装”社交账号,以假冒的身份添加受害人为好友。随后,诈骗分子以同学、熟人的语气骗取受害人的信任,再以有事不方便出面、不方便接听电话等为由要求受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并以时间紧迫等借口不断催促受害人尽快转账,从而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
QQ、微信、微博这种以网络账号代表身份、“见字不见人”的通讯工具,最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一旦遇到转账要求时,一定要当面或电话核实。

图片

虚假服务类
案例回放

4月14日,我市一高校学生谭某某在宿舍内浏览手机网页时,无意点击不明链接下载了一款APP,内部客服承诺完成任务后会安排美女上门服务。随后,对方引导谭某某用银行卡转账6597元。

5月14日,我市一高校学生王某在微博里发贴后,评论区有人发信息卖明星演唱会门票。随后,他和对方在微博上聊天,谈好价格给对方转账后,对方让他把截图发过去,发完后,对方称王某备注不对,要求他重新转账。王某再次转账后,对方又说他付款备注错误,结果转了3次总计3000余元后,王某才发现上当受骗。

【骗术讲解】犯罪嫌疑人通过网页、搜索引擎、短信、电话等渠道发布商品广告信息,谎称可以提供正常的生活型服务、技能型服务等,受害人添加嫌疑人后,嫌疑人又以收取预付款、全款或各种名目费用为由要求受害人转账,受害人转账后却迟迟收不到商品和得不到承诺的服务,再次联系嫌疑人时发现已被拉黑。
警方提示
办理各类服务事项,尽量到正规的官方服务机构当面办理,确实需要通过平台办理的,一定要通过官方推送的正规平台。通过中介机构办理的,要对中介机构的资质进行核实。对于短信、网络平台等发送的相关服务信息,不要轻信,更不要在未经核准的情况下轻易转账汇款。

图片

网络交友和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
案例回放

3月23日,我市一高校学生张某某在网上出售游戏账号,通过QQ邮箱互加好友后,按照对方指导下载“瞩目会议 APP”操作。张某某在某平台购买电子购物卡后,在会议软件里将购物卡账号、密码告诉对方,结果被骗10500元。

4月5日,我市一高校学生文某某在网上认识了一名“女友”,随后,“女友”让他下载“某证券”APP,并诱导他购买股票投资返利,文某某使用其银行账户向对方转账6079元后发现上当受骗。

【骗术讲解】不法分子往往打着交友或买卖网络游戏账号、道具的幌子,诱导受害人在其他平台交易或私下交易,以受害人进行投资或因操作失误等为由,要求受害人支付所谓的“投资费”“注册费”等费用,随后将受害人拉黑。
警方提示

无论在网络聊天还是在现实相处中,我们都要提高甄别能力。同时,一切以低价充值、高价回收、免费福利等引诱点击虚假链接的行为,都是诈骗。

提高防骗意识
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扩散!提醒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