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
班级群消息要警惕
“近年来,全国各地骗子冒充老师诈骗的案件频发,特别是临近开学要格外警惕。”据十堰市公安局反诈中心负责人毛群介绍,此种骗术不高明,却极容易得手,这源于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为防止此类诈骗发生,了解诈骗套路很关键。
临近开学,班级群、家长群开始活跃起来,诈骗分子往往会将头像和昵称更换成在校老师来加入家长群,利用老师上课的时间差,仿冒老师发布收取学费、班费、教材费等费用通知,诱使家长扫码付款或向指定账户转账,从而实施诈骗。
骗子是如何混进班级群的呢?毛群解释称,骗子大多是规模化撒网式搜索“班级群”“年级”等关键词,钻了开学季新生家长和班主任刚建群、彼此不熟悉的“空子”,化名“某某家长”偷偷潜入群。
不法分子直接在QQ内搜索班级群的群聊关键字,即可出现大量公开的群聊信息,申请后方可进入。有些学校在家长群的运营安全上较为松懈,班级群QQ号(老师的微信号、QQ号、手机号)直接写在黑板上或对外公开,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还有不法分子会在校园门口逗留,与其他家长闲聊、套近乎,获取相关信息后伪装成学生家长,并向家长索要班级群的二维码。由于很多群聊设置并未开启“群主确认”功能,不法分子可直接扫码进群。
一旦成为好友或群友即可查看对方的头像、昵称、群备注等信息。骗子进群后,会将备注设置为“xxx学生父亲/母亲”,添加班主任QQ/微信,默默观察班主任的活动规律,等待时机。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都开了消息免打扰功能,或者在上课期间关闭手机。不法分子往往会挑选上课、午休等时间段,冒充老师行骗,利用时间差,让老师不能及时发现。 并且,微信群收款功能较为“方便”“快捷”,且金额固定。许多家长见老师发布通知都会立即响应,收款率较高。同时由于群聊的“真实性”,很多家长并不会怀疑。
毛群表示,这类骗局只有老师和家长都提高防范意识,骗子才能无机可趁。
对于老师来说,一定要注意审核成员身份。为防范骗子潜入群内,班主任可对班级群的群成员身份进行再次核查,对身份存疑的尽快清除出群聊。
学校要加强群管理。家长群应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并实行实名制,对每一位入群的成员身份进行审核,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同时,要求群成员谨慎发言,不乱发、乱点链接,不轻易向无关人员转发其中的重要文件通知等。
不要轻易对外泄露相关信息。“目前多起案发都是学生沉迷网络,被骗子以各种理由骗取班级群二维码。”毛群特别提醒,学校和家长应提醒学生,加强学校、家庭、个人相关隐私信息的保护。
分辨信息的真假。如遇班主任在群内收费情况,应先核查群内是否有两个班主任头像,如果有,基本可以确定是骗子。家长还可以向学校或班主任直接打电话、发短信,或者等孩子放学回来后再确认缴费事宜,不要急于转账、汇款,避免被骗。
对于涉及个人和孩子隐私的信息,尽量避免发在家长群或者其他公开的网络平台上,也尽量不要提及孩子具体的姓名、班级等详细信息。同时家长、学生不要随意对他人公布班级群信息,不要轻易拉人入群。若发现有新加入的人员,可提醒班主任核实对方身份。如果一旦发现可疑情况,请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