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辆辆载满豇豆的大货车从青曲镇驶出,公路两旁的豇豆收购摊点也繁忙起来,一筐筐刚刚摘下的新鲜豇豆在农户们娴熟的配合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过秤、捆绑、装车……田间地头、公路旁、农家门口,围绕着豇豆产业活跃起来,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青曲镇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等项目,让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靠山”。该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豇豆产业,为群众扩宽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党员带头让群众干劲“热起来”
起初,村民担心种植豇豆卖不出去,不愿意种,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发展产业。该镇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群众场院会,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鼓励群众积极主动投身到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党员干部主动站出来,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带头种植、带头致富。
为了让豇豆产量上得去、销得出,豇豆品质有保障,群众能增收,该镇积极引进适合本地的优质品种,不定期组织开展豇豆种植技术培训,安排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户科学种植,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豇豆种植的积极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豇豆种植大军”的行列。
“在家照看孙子,不能出门打工,在家种个几亩地的豇豆,够我花销用的了,并且一点儿也不担心销路问题,有人专门开着车上门来收购,隔一天来一次,很方便。”村民曹相荣拿着卖完豇豆的钱高兴地说。
政策倾斜把外出能人“引回来”
“这几年家乡变化大,让我回来创业充满信心。”在外务工多年的龚传星选择回乡创业,离不开曲远河店村党支部书记的鼓励和帮助。
近年来,该镇把心思用在挖掘、培养、用好乡村本土人才上,制定促进本土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培育机制,通过引回、培养一批农业技术本土创新人才,分门别类建立乡土人才库。依托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开展能人回归工程,通过群众举荐、组织凝聚、政策引导等,有针对性地吸引魏弟贵、龚传星、王勇等一批在外能人回乡创业。
龚传星回乡创办众兴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起了全镇豇豆收购的大任务,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向上与金土地有限公司、统香食品签订收购合同,向下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点对点做好种植、收购、销售,让农户大胆种、放心卖、有钱赚。
截止目前,龚传星已收购豇豆约50吨,青曲的“豇豆”经过深加工,摇身一变酸豇豆在各大超市展销。
组织引领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年龄大了,种不了地了,把我的两亩多地流转出去种豇豆了,既能收到流转费,又能在基地帮忙采摘豇豆挣些钱。”六十七岁的王恩奎说。
该镇通过党支部牵头动员群众流转土地,种植豇豆,免费提供豇豆种子和技术指导服务,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按照不低于市场价的标准保底收购,切实保障提高群众经济收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都加入了村党支部建立的豇豆交易微信群,到了豇豆上市时间,党支部每天将豆角收购价格和时间及时发布在微信群,群众可提前采摘分拣装袋,有些不会用手机的年龄大的人,村干部们也会拿着喇叭在各组通知到位。”种植大户李蕊说。
“作为农业乡镇,近几年,我们不断探索,如何利用好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引导农户发展一些短平快的产业,结合各村的实际,分别发展了豇豆、香菇、蓝莓、草莓、土豆、小水果等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又能顾上家庭。豇豆种植周期短,产量高,对劳动力要求也不高,亩产均在4000多斤,按目前收购价豇豆每斤0.8元计算,每亩地一年收入在3200元,比种植传统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要划算得多。目前,我镇共发展种植订单豇豆近3000多亩,明年我们将扩大规模,探索行间套种土豆,进一步让群众增产增收。”该镇人大主席曹平定介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