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树创新治理标杆,推介善治智治典范。“楚治——2022‘荆楚杯’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评选”入围案例于12月2日公布,我区胡家营镇“建强后备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入围,现进行推介,欢迎大家点赞、跟评。
1.实施背景:
胡家营镇位于鄂陕两省三县(区)交界处,是十堰市郧阳区的偏远乡镇,是集边、远、山、穷、库为一体的“口子镇”。该镇辖19个村,全镇人口2.8万余人,党员601名,村干部职数72名。因地处偏远、土地匮乏、交通便利,适龄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导致全镇各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青黄不接,严重影响和制约村级事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支数量足、质量优、热爱农村的高素质村后备干部,是全镇基层组织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2022年,十堰市扎实推进大学生留(回)堰工作,胡家营镇党委着力把推动大学生留(回)堰工作同村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相结合,以此破解全镇村“两委”干部难找、乡村振兴缺乏人才支撑的现实难题。
2.主要创新做法
拓渠道择优选拔。2021年,胡家营镇率先启动村后备干部选拔工作,2022年初,十堰市郧阳区印发村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实施方案。胡家营镇党委高度重视,党委决定要选就选最优的苗子,实现村后备干部最强配备。随即发出“求贤令”,在区级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提高选人标准,明确了每村必须选拔1名大学本科学历、年龄35岁以下的后备干部在村工作的目标任务。通过把控选人资格条件,促使各村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优先进入组织视野。严格将村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纳入考核硬指标,采取周碰头,月通报,对思想不重视的村书记进行约谈等措施全力推进村后备干部配备招引工作。为寻得良才,胡家营镇深挖源头活水,全面、精准化建立了近五年153名胡家营籍大学毕业生信息、就业台账,扎实开展信息比对,摸清就业现状,靶向对接引回。对切实因地域劣势、客观原因难以配备村级后备干部的村,采取跨地域选任方式。组建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亲赴市内外高等院校开展村级后备干部招聘工作。
全链条精心培育。坚持把各村后备干部作为村支部书记后备梯队,作为定向报考乡镇公务员的“源头活水”,实行乡镇班子成员和村党组织书记“2+1”结对导师帮带制,严格全成长链培育。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制定系统的能力提升方案,结合全镇“岗位大练兵”活动,举办“七点夜校”专题练兵,邀请市级专业老师为村后备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公文写作、公务礼仪等方面培训,教授基层群众工作方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根据所学专业、擅长领域进行适应性集中培训,分批到项目、疫情防控、信访、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岗位“蹲苗”轮岗锻炼,帮助快速成长,充分挖掘释放人才潜力。
健机制精细管理。精心组织开展各村后备干部入职集中谈话,逐一进行谈心谈话,着力为各村后备干部扣好入职第一粒扣子。出台《胡家营镇村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办法》,加强日常管理,按照“一人一档”要求,逐人建立管理台账,全程记录学习培训、工作成绩等现实表现。健全后备干部谈心谈话制度,镇党委书记不定期同后备干部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工作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上的难题。对经实践锻炼、业绩突出、跟岗期满的,进行岗位轮换或在职位空缺时优先吸纳进村“两委”班子。组织各村后备干部开展了入职以来“晒作风、晒规范、晒业绩”的三晒活动座谈会,通过座谈会再次激发活力,促使快速融入、转变角色。
厚待遇暖心留人。坚持待遇上提标,按照十堰市郧阳区村级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实施方案,工资为3.15万一年。胡家营镇为破解留人难的困境,以妥善解决好招引大学生村后备干部待遇保障为工作重点,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村级大学本科后备干部工资比照村党支部书记,提高至4.5万一年。严格做到生活上关怀,积极妥善做好入职培训、到村食宿安排等工作,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坚持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推动郧阳区大学生留(回)郧人才政策在胡家营镇落到实处,千方百计提升待遇保障,切实以实际行动让村后备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确保大学生能回村、留得下。
三、案例成果和实效
已实现为19个村逐村配备1名大学本科学历、35岁以下高素质村后备干部,全镇村干部队伍格局得到根本性转变、强化了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另外,胡家营镇各村常态化储备了2名大专学历村后备干部。该案例在村后备干部配备培育党建课题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在推进大学生留堰、吸引大学生回村、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有力缓解了胡家营镇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困境。胡家营镇培育高素质村级后备干部的党建案例得到了国家、省、市相关媒体的纷纷报道,契合了十堰市郧阳区打造“一头两备三全(培强领头雁,培育预备党员、后备干部,实现组织全覆盖、服务全覆盖、保障全覆盖)”党建品牌的主题,为今后村后备干部培育和推动选拔优秀大学生到村工作具有重大借鉴意义。